诗词

标题: 转帖――“诗避重字说”辨析 [打印本页]

作者: 山海风云客    时间: 2017-12-19 22:47
标题: 转帖――“诗避重字说”辨析
“诗避重字说”辨析

李旦初

    所谓“诗避重字”,是指一首诗内不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的字。此说的唯一依据,大概是毛泽东为他1935年所作的七律《长征》后来修改时加的一条自注:“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
    《长征》诗原作中的两个“浪”字,指“金沙浪拍云崖暖”和“五岭逶迤腾细浪”两句中的“浪”字。我倒觉得不改完全可以,改了还不如不改好。因为“浪拍”之“浪”是实指,“腾细浪”之“浪”是喻指,这两个浪字字义并不相同,而“浪拍”显然比“水拍”更有声有色、更有气势,形象更美。何况这样一改,虽然没有了两个浪字,却又有了两水字,即“金沙水拍云崖暖”和“万水千山只等闲”两句中的“水”字,而这两个水字都是实指,字义完全相同。而且,这一篇内还有两个“军”字、两个“千”字、两个“山”字,为什么都没有改呢?由此可见,以《长征》诗这条作者自注作为“诗避重字说”的立论依据是站不住脚的。
其实,重字现象在历代诗词中屡见不鲜,普遍存在。张若虚的名作《春江花月夜》,一篇内用了15个“月”字,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的顶峰”。元代丁复的《月湾钓者歌》共47句,用了43个“月”字,创造了引人入胜的奇妙意境。此类古风大概不在“避重字”之例,姑且不论。
重字在律诗,绝句和词中出现的频率并不亚于古风。如白居易用“东”韵的七绝34首,一篇内有重字者多大达22首。其中《暮江吟》一篇内就8个重字。我推测他作诗不但不避重字,有时还刻意追求重字,以取得特殊的艺术效果。他有一篇区区小令《长相思》,用了15个重字,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把情意缠绵的思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诗词的重字不仅是一种正常现象,而且还是多样而巧妙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是因为,诗词创作使用某些富于表现力的修辞手法和富于美感的特殊句式,不可避免地要出现重字。或者说,由于艺术表现的需要,要求作者在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中善于创造性地使用重字。
    诗词重字大体可分八类,现分别举例说明。
   (一)叠字。这在诗和词中都十分常见。叠字的作用在于增强绘声绘色的描写力度,并以铿锵的韵律营造抒情氛围。例如:
        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青山隐隐水迢迢(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平林漠漠烟如织(李白《菩萨蛮》)
        帘外雨潺潺“(李煜《浪淘沙》)
        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梦江南》)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二)叠句。某些词牌在规定的位置必须用叠句或叠韵。如《如梦令》的第五、六句,《调笑令》上、下片的首二句,《相思令》上、下片的首二句等。例如: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李勖《如梦令》)。
        团扇,团扇,美人并来掩面。(王建《调笑令》)
        弦管,弦管,春草昭昭路断。(同上)
        花似伊,柳似伊,花柳春来人别离。(欧阳修《长相思》)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林逋《长相思》)
   (三)顶真。顶真修辞法的两种格式在诗词中都不乏其例。第一种是在同一首诗词中“用前一句的结尾来做后一句的起头,使邻近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例如:
        相府潮阳俱梦中,梦中菏泽市穷通。(白居易《寄潮州杨继之》)
        一渠东注芳华苑,苑锁池塘百岁空。(杜牧《甘棠馆御沟》)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潘阆《酒泉子》)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温庭筠《梦江南》)
    第二种是在同题组诗中用前一首的结句来做最后一首的起句。如王安石《忆金陵三首》(皆七绝),用第一首的结句“烟云渺渺水茫茫”做第二首的起句,第二首的结句“追思往事故难忘”则做第三首起句,使三首浑然一体,极具回环婉转的韵味。
    (四)连动。一句之中的重字相连(但非叠字),分别用作谓语和主语,表示前后发生、连续进行的动作。这种诗句读起来顺口,别有风味。例如:
         眼见客愁愁不醒。(杜甫《绝句漫兴》)
         使君何在在江东。(白居易《宿窦使君庄水亭》)
         花园应去去应迟。(白居易《杏园花落时招钱员外同醉》)
         手把红旗旗不湿(潘阆《酒泉子》)
         泪眼问花花不语(欧阳修《蝶恋花》)
    (五)连环。一句之中重字相间,分别描写两种并列或对立的事物或情景,连环相扣,读来朗朗上口,意韵流畅。例如: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绝句漫兴》)
         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露似珍珠月似弓。(同上)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白居易《王昭君》)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常恨朝来寒雨夜来风。(李煜《乌夜啼》)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同上)
         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苏轼《蝶恋花》)
    (六)对仗。诗的对仗上句的重字与下句的重字相对。但不允许同字相对,还必须平仄相对。重字对有叠字对、流水对、连环对、成语对等多种形式。例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杜甫《曲江对酒》)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
          不明不灭胧胧月,非暖非寒慢慢风。(白居易《嘉陵夜有怀》)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风力渐添帆力健,橹声常杂雁声悲。(陆游《望江道中》)
    词的对仗比较灵活自由。对仗位置按词牌规定或按惯例,有些地方可用可不用。允许同字相对,也不一定都要平仄相对。例如: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蜂也销魂,蝶也销魂。(张炎《一剪梅》)
          春到一分,花瘦一分。(吴文英《一剪梅·赋处静以梅花见赠》)
          风又飘飘,雨又潇潇。(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同上)
    (七)反复。为了突出某种事物或情景,有意用同一语句加以反复强调,以表达强烈的情思。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历来为人称道之处,在于“期”两见,“巴山夜雨”重出。两个“期”字一问一答。问者与答者南北相隔千里。两个“巴山夜雨”一虚一实,前者实写此时此地羁旅之苦,后者想像他日还乡之乐,此时此地的“巴山夜雨”却成了与亲人剪烛夜谈的有趣话题。构思之精巧,意境之独创,感情表达之深刻,皆得力于别出心裁的反复。
    又如李白《忆秦娥》,上片的“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下片的“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如此回环反复,使伤别情绪表达得十分强烈。
    (八)呼应。即诗词作品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之章法严谨、脉络贯通。呼应手法有明暗之分,明法直接从字面上加以照应,前后出现重字是很自然的。例如杜甫的《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这首五律是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身陷长安时写的, 通篇抒发战乱造成的种种愁苦,故以“愁吟”起,以“愁坐”结,前后呼应,首尾圆合,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其中“愁坐”句早已被一百年前出版的《辞源》引用作为解释“书空”的经典例证。然而,现在却有人认为前后出现两个“愁”字是此诗的“微疵”,为避重字,可将“愁坐”改为“面壁”。这显然是持“诗避重字说”者的一种偏见。
    又如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上片开头为“醉里且贪欢笑”,下片首句为“昨夜松边醉倒”,前后出现两个“醉”字,呼应之法与杜甫的《对雪》如出一辙,这又如何“避重字”呢?更有趣的是下片: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日去!
不仅又多了一个“醉”字,而且每句有一个“松”字。正是写醉倒后与松交谈,以“问松”、“疑松”、“推松”,写出了活灵活现的醉态,写出了妙趣横生的戏剧性场面。难道三个“醉”字和四个“松”字还能改吗?
    以上分类列举了诗词重字的若干例句,足以证明“诗避重字说”既无理论依据又无事实依据,无须多举全篇例证。有人说“重字也是违律”,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试读白居易的《采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水,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这首意境优美、极富情趣的绝句,用了两个“荷”字、两个“水”字、两个“头”字,违律了吗?没有。苏东坡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了两个“月”字、两个“天”字、三个“有”字、三个“不”字、三个“何”字、三个“人”字,违律了吗?也没有。如果要说重字违律,只有两种情况:一是诗词韵脚重字(某些词牌规定用叠句或叠韵者例外),二是诗的对仗上句与下句重字相对。这两种重字一般是必须避的。此外,如果字义完全相同、语意完全重复,也要力避重字。除此之外,再无重字可避。
    诗词重字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我们必须从“诗避重字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造性的去追求重字艺术的审美趣味,而不要作茧自缚。




2015年6月30日
030006  山西大学39楼4号
作者: amonk    时间: 2017-12-19 23:06
有道理,深得我心,学习中。。。
作者: 一棹五湖    时间: 2017-12-20 12:47
有了理论基础,以后不怕人家说重字了.。。。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17-12-20 13:43
喜欢这个帖子!
作者: 山海风云客    时间: 2017-12-21 09:20
本帖最后由 山海风云客 于 2017-12-21 09:21 编辑

再举几个唐代名家名篇的例子――
(碰上不得不重字时,唐代大家亦不拘。有的是用同字不同意,有的字义皆同)

杜甫 重题郑氏东亭(在新安界)
  华亭入翠微,秋日乱清晖。崩石欹山树,清涟曳水衣。
  紫鳞冲岸跃,苍隼护巢归。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
(两个“清”字。)

王维的《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两个“山”字)

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两个“明”字)
始闻秋风
唐 ·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两个“君”字)

唐代李商隐的《春雨》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两个“白”字)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两个“无”字)

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
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两个“不”字)
作者: 山海风云客    时间: 2017-12-21 09:35
大家觉得有用,那就置顶一周供研究探讨!
作者: 鲁民    时间: 2017-12-22 10:54
高论!问候!
作者: 邪魔老奴    时间: 2017-12-22 22:03
好帖,来学习,问好风云大哥
作者: 赵公子    时间: 2017-12-23 17:14
如果要说重字违律,只有两种情况:一是诗词韵脚重字(某些词牌规定用叠句或叠韵者例外),二是诗的对仗上句与下句重字相对。这两种重字一般是必须避的。此外,如果字义完全相同、语意完全重复,也要力避重字。除此之外,再无重字可避。

很认可。一句话:无意义的重字,能免则免!
作者: W566938    时间: 2017-12-25 17:04
好帖,收藏学习。确实,有时候重字、叠字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