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古诗词创作颠倒谈(添加中) [打印本页]
作者: 西窗听雨 时间: 2017-11-9 09:10
标题: 古诗词创作颠倒谈(添加中)
本帖最后由 西窗听雨 于 2018-4-9 09:28 编辑
对于诗词的创作,特别是古诗词的创作,曾经有想说点什么的冲动。但这个问题太大,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切入角度,是很不容易的阐释的。虽然也有朋友要我写写有关诗词创作的文字,谈谈体会,或者是建议,都好。但限于自己的诗词修养,我很清楚自己的斤两,还有时间问题,一直没有写,没敢写。说实话,我就是一个古诗词的爱好者,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大时代,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我就是一个孤独的流浪者。在这个“江湖”里,我独往独来,无门无派,未参加任何诗词组织,也很少参加各种赛事。因为我认为自己资格、修养都有限。加入诗词组织我更是很怕,总觉得一些诗词组织似乎有帮会性质,是一个圈子,进去要排座次,拜老大。更有甚者,不少的诗词协会打着诗词的幌子,干着赚钱的买卖,叫人倍觉斯文扫地。何况有的名头冠以”中国“”中华“乃至“世界”级别,我就更不敢。至于赛事观察了几回大赛事,也就兴趣全无。
在网络的“江湖”上我也没有几个朋友,有几个也就是除了谈论诗词外也就淡于水的那种。所以,要谈诗词特别是古诗词的创作,我这个无名的“半桶水”也是胆怯的,万一遇着一些方家高手,或者新锐时杰,更不用说网络大咖,那种无休止的论辩与嘲笑,烽烟四起的口水战,让人受不了。所以,至今我没有去谈去写。但前不久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的一个古诗词论坛发表的作品让她尴尬,因为有的诗友胡乱写,诗词帖质量太次,有人公开批评她,叫她很无奈,问我可不可以写篇文章,告诉一些古诗词创作中注意的事项。怎么说,换言之,就是说诗词创作中有什么禁忌吗?我的答案是有的。我便觉得如果从这个角度去谈谈自己的认识也蛮不错的。
但今天这个“大家”倍出(不是辈,因为这个太来不及),百花齐放之时代,我的说法很可能不合适宜,如果有不当之处,可以批评但不可以谩骂,可以争辩但不可以争吵。同时,我不知道怎么说,这个问题也小有复杂,也很难一下子说明白。自己书读的少,门槛也迈出少,只能依据自己的浅见与点滴实践来谈谈。于是就决定写。但到底怎么成文,我还没有想好,只能是想到说到,随意而为,所以题目为颠倒谈,即是颠三倒四,海阔天空,东扯西拉。且不具体去谈格律、章法、技巧等问题,因为这个说的人多,何必累赘。只是在一些表象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就是泛泛而已矣。因此说法也好,章法也好,也就只有将就。如果有碍于法眼,你就当痴人说梦好了,如果耽误了你美好的时间,我这里只能说声抱歉。
一、快餐文化对古诗词创作的负作用
随着国门的洞开,中外交流的深入,经济的持续升温,带来了观念的更新,眼界的开阔,思维的开放,认识的多元。但另一方面,拜金主义的盛行,一夜暴富的梦想,市场的激烈竞争,浮躁的都市心理,泊来思潮的影响,快速的工作运转,让人们晕头转向,压力山大。于是,随着快餐、方便面、快报、快信、快件、快照、速学等等的兴起,很快就形成了所谓“快餐文化”,适应着这世道的快节凑。适应着红男绿女的匆匆形色。而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拓宽,更是将这种文化推向极致,推向疯狂,让这个时代很快就变成一个“快餐时代”。谁也再也慢不下来。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再也不是吟风对月,再也不会煮酒论诗,再也不是轻敲漫唱。而是象饕餮快餐一样,多快好省。即是工作之余还有谁去吟诗捉句,场合里谈的都是钱财利益信息,或者勾栏瓦肆的趣闻,或者是情场商场的轶事。
这一切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与侵蚀是明显的,甚至是致命的。在这种环境下,古诗词的创作与欣赏,也就是可怜兮兮。尽管有人疾呼,有人奔走,有人开诗词大会,但这一些在快餐洪流的冲刷下,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人于快速中,意识容易迷茫,方向容易迷失,文化上的数典忘祖也就不稀罕了。比如圣诞节、情人节、光棍节过得美美的,而清明节却没有去祭扫一下祖坟,当然理由是没有时间。而今还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思去揣摩平平仄仄,谁愿意花上几天或许更多时间去推敲一个句子,谁能够“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慢了,太慢了,这个时代需要快。一段妩媚的视频,一个黄色的段子,一个庸俗的笑话,步履中,车厢里,厨房里,甚至如则厕时,能得到一丝快慰和片刻的满足,这就够矣。很明显,不少古诗词的创作者,在这个快节奏的当下,也就“指物成诗”,快速高产,甚至几个人“斗诗”,几分钟一首,一吟十几乃至几十几百首,你想想这样的“快”诗好得到那里去,至多算是顺口溜。这也是古诗词创作不严肃的一种常见表现。
如果说,文化大革命是自己家里以“暴风骤雨”的方式,横扫传统文化;那么,今天西风渐进,则是外部以一种柔性方式瓦解和蚕食传统文化,包括古诗词。前些年网络古诗词论坛的兴盛,到如今式微,除了其他因素,不能不说这是根本原因。今天,我们能热爱古诗词,欣赏古诗词,创作古诗词,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途径,我想,至少它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为了捍卫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地位和自信。我们从不反对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但要警惕它的侵蚀,溶解乃至淹没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老人家曾经有“和平演变”的预言,脱去政治的色彩,不能不说不幸言中。你看,随着中外交流的深入,西方一些节日俨然成了很大一部分国人的国节,家节。还听说,端午节被韩国申遗了。还听说,李白被说成是外国的···国粹文化是否岌岌可危呢?
再则,就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这个当然是有一些国学大师在作,但中国古文化浩如烟海,仅仅如此是不够的,要全民族都有民族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越多的人参与才可以做的更好。所以呀,创作古诗词是一件严肃而端重的事情。认识了这些,古诗词的欣赏与创作才有动力。先哲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它可以引导入门并一直在推动你的创作。还有专注。我们知道外部的大世界我们无力左右,一个人的力量也有限。但个人的小世界可以自我操纵。创作诗词要静心静意,要慢。要读,要思考,要琢磨。有人会说,“愤怒出诗人”,是的,喜怒哀乐都可以用文字表达,特别是你要把它用诗的形式表达。你必须思索、选择、抽象、概括,在这时候要静,要静。任何浮躁,都不可能写出好诗。
作者: 西窗听雨 时间: 2017-11-9 09:11
本帖最后由 西窗听雨 于 2017-11-11 20:50 编辑
二、古诗词创作应遵循“中庸”之道,把握有度
说了上面那些,我们知道了创作诗词是一件严肃的事。古诗词的创作如此,现代诗词的创作也应如此。其实,诗词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也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文心雕龙》里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就是说,人天生有七情,当外界物像刺激下,很自然的就会表现出来的。古人所说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其实这里的七,我们可以理解为“多种”意。舜云∶“诗言志,歌永言。”是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应该说,人的喜怒哀乐,红尘的林林总总,都可以“入诗”,但这些并非不加筛选,不加抽象,不加艺术的“进入”,必须有选择性的,有逻辑化的,艺术化了“入诗”,这才称其为诗。那么,“入诗”的题材,就有一个度的问题,也就说拿捏好分寸。所以,我觉得我国先哲们提倡的“中庸”之道就很适应诗词的创作。什么叫中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不偏不倚,中正、平和。如同我们平素所说,什么事都不要钻牛角尖,你怒吼也罢,笑骂也罢,宣泄也罢,缠绵也罢,闲逸也罢,慵懒也罢,散淡也罢···总之,都要有度。
所谓有度,一是指创作题材的选择,这个问题后一段我们着重说。一是指艺术加工的度。宋人魏庆之在《诗人玉屑》里说,“雕刻伤气,敷演露骨。若鄙而不精巧,是不雕刻之过;拙而无委曲,是不敷演之过。”这段话什么意思,就是告诉我们,诗词需要雕琢和修饰,但都得有度。因为过分的雕琢,不免绮美俗道,很容易伤了诗歌的“气”节,使得文字没有了精气神;如果过分修饰,难免不虚巧而庸俗,就一定显现出低俗的“骨”痕。那些太过鄙陋无味的文字,是因为完全不雕琢的缘故;而那些直白不含蓄的文字则是没有修饰的原因。
我们知道,创作素材的进入,必须经过筛选,并非一股隆冬的塞进去,这是因为生活的本身并不是诗词。比如,我们每一天生活的琐事,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是素材,但有的诸如人的一些生理现象就不可以,否则就失度;而艺术加工的度,是指的是我们感悟到的,然后通过各种表现方法来表达,即是要真实再现,不可以粉饰以至跨越真实。有人说,真理再向前迈一步就是谬误。艺术也一样,诗词也一样。所以,所谓度的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把生活中的事务情绪不加选择不加修饰的用文字写出来,这不是诗词,那是你的“说说”。只有选择性的感悟了的诗化了的“情绪”和“事情”,才可能成为诗词。比如山,有人这样写:“远望青山黑乎乎,上头小来下头粗。有朝一日倒过来,下头小来上头粗”,且不说韵律,这样颠来倒去无有一丝美感,给不了人一丝愉悦。你瞧瞧这还叫诗吗?
五代的徐衍曾在他的诗话中这样说“美颂不可情奢,情奢则轻浮见矣;讽刺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这里,显然,告诉我们的诗词创作“度”的另一点。以我的理解,就是要少一些“奢靡”之气,少一些“乖戾”之气。所谓“奢靡”,就是演绎过分夸饰,渲染,连篇累牍,叫人触目反胃,感觉低俗肉麻;所谓“乖戾”,就是把诗歌当成自己的“吐糟”工具,毫无顾忌的吆三喝四,醉酒骂街,乃至呼娘咒爷,杀伐撒泼。让人触目惊心,甚至意乱神迷。我们说,一个在红尘的人,什么的遭遇没有,憋闷、愤懑、甚至愤怒,于是嘲讽、揶揄、讥刺都会出现,如果,我们适度发泄,艺术发挥,能引人共鸣,有益于发挥诗词的感染力;相反,大嚷大叫,面目狰狞,一发不收,于是诗词中就渐渐形成“乖戾”之气。诗词肯定大减其艺术魅力,且对于自我的情绪调节和个性修养都有害无益。所以,老人家以为“牢骚过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这就是我说“中庸”之道。
也许有的朋友会提出责问:诗词中杀伐之声怎么理解?甚至一些恐怖的字眼又怎么解释?是的,这个在古诗词里确有不少令人惊骇的词句。那么,这里我不得不提到岳飞的《满江红》,里面直接用了“餐肉、饮血”的句子,这好不好。首先,我个人以为这已经“失度”,这是无疑的。但我们要历史的公正的去看。这一首词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一是当时金兵入侵,对于中原人民所造成的苦难,是诗人亲眼目睹。国破家亡的痛苦叫人诗人怒火万丈,而统治者的消极抵抗又让诗人愤懑不已,那么诗人只能在诗词中发泄,语出惊悚可以理解。二是从文学史发展来看,豪放派词人的创作苏辛已渐成气候并致成熟,而后一些文学家将它推向歧途——词中疯火烈焰,毒舌叫嚣,后来人们称之“叫嚣派”,愤怒而郁闷岳飞当时有这样的作品也就正常。再一个就是从整首作品看,诗人那种炙热的爱国主义激情火一般的燃烧,这种滚烫而真挚的情愫感染着每一个爱国者,显然这一愤激语也就无人去计较了。所以,我们说问题是怎么艺术再现生活的,这才是重要的。敷之有致,道之有度,不就好了。比如写爱情,有的写的缠绵悱恻,浪漫而美好,而有人则写的庸俗低级,惨不忍睹。在古诗词有非常多的例子。除了其他原因内外,度的把握是一个重要原因。
结末,关于诗词“度”的问题,还是要提出强调一下:素材要有选择(不要以为“一切皆可入诗”,因为并不是什么都可以入诗,这个问题我们后面会论及;再就是我们一般人的创作的能力还不允许一切入诗);情不可“奢靡”,不可粉饰,道之有致;少一些“乖戾”之气。
|
作者: 西窗听雨 时间: 2017-11-9 09:11
本帖最后由 西窗听雨 于 2017-11-11 20:56 编辑
三、对于古诗词要有敬畏之心,创作必须严谨认真
这个问题似乎应放到“二”的前面为宜,因为这是一个态度和素养的问题,也是诗词创作特别是古诗词创作的一个前提。但因为这个问题虽然易于说明白,但却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每个人能不能做到,这就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也似乎没有什么好办法去教别人。因为她涉及人的知识学养、人文素养、道德认知和民族文化的认同等。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在教育我们怎么做人做事的时候,特别提到,上茅房不要用字纸(即印有文字的纸张)擦污;不要用火绕字纸;否则会瞎眼的。这当然没有根据,但这里面却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尊重文字。那么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创作,就必须是严肃严谨的,虽然,科技的手段的运用,比如录音录像等,但文字作为最实用常见的载体还是最为重要的。 自古先贤们都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之。而诗词的创作也是如此,尽管在历代都留有“斗文”的传闻,如“风送滕王阁”、“旗亭画壁”、“曲水流觞”等等,但并不是说明他们随便,除了他们本身的才情外,主要的是他们修炼的功力深厚,笔端娴练圆融。而更多的是“苦吟”“推敲”,反复修改锤炼。我们不妨引用一些古贤在文学创作中的严谨认真的趣闻。正如唐代诗人卢延让在《苦吟》中所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春风又绿江南岸”(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传说,王安石在写这句诗句时,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用“到”,又改作“过”,后改作“入”,再改作“满”,都不合意,修改了好多次,最后才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用得很好,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给人以动的感觉。这句诗是写景,触景生情,为下句的抒情做了很好的铺垫。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的思索后,得意的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 、“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晚唐时,一个叫作齐已的和尚,对诗文很有兴趣。他早就仰慕郑谷的才名,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这就是我们的先贤,这就是他们的严谨、严肃、严格的态度,这就是他们对于文字的敬畏,对于诗词的敬畏。而对于那些玩弄文字,玩弄诗词,玩弄文学的做法,自古都不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所赏取。因此,古人将那些游戏文字,低级庸俗的诗词,称之为“诗屎”,足见对于它的厌恶。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下当下自由诗创作中出现的各种“流派”的垃圾诗歌,它们似泛性化、反文明、反人性化为明显特征。以赤裸的生殖器、排泄物描写来抒发那种极度颓废的人生情绪。先也做一回标题党吧。《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为什么不再舒服一些》《让一部分人先硬起来》《一把好乳》《拉屎是一种享受》《真正的屎在联合国的餐厅里面》等等;再读读这些“才子们”的原作吧。“车被交警罚款了/还扣了驾照 /老婆宽慰说:亲爱的 /别生气 / 等咱有了儿子 / 取名就叫‘交警’/ 白天他叫你爹 /晚上你日他妈”(丁小琪《的士司机和老婆的对话》)“她一上车/我就盯住她了/胸脯高耸/屁股隆起/真是让人/垂涎欲滴/我盯住她的胸/死死盯住/那鼓胀的胸···”(沈浩波《一把好乳》)。“我爱VV /我爱她的全部/ 包括她拉出来的屎。”(三个A《我爱VV》) 好了,我实在是不好意思再往外引用了,以免污人耳目。你说这还是诗歌吗?这里还有艺术美吗?这就是一堆文字垃圾。这样文字可谓流氓文字。不管那些学者、专家如何去解读,也不管他的名声多么显赫,这样的东东只能扫进垃圾堆。由此,足见今天一些人对于文字的亵渎到了何种地步?这样的下去还能写出真正的诗歌?
我们说,任何题材的诗词作品,都应该有意境,都赋予美感,并能引起某种情感的共鸣。比如,在古典诗歌里对于爱情的描写多多,无论质朴还是旖旎,都是那么真切动人,给人以想象的同时,给人以愉悦的美的享受。这里我引两个例子。“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上邪》)“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夏日游,杨花飞絮缀满头。年少轻狂,任意不知羞。为比花容,一身罗裳玉搔首。休言愁!秋日游,落英缤纷花满头。儿郎情深,依依双泪流,恨离愁。不忍别,待到山崩水断流!冬日游,似水云雪落满头。莫是谁家少年不知愁。纵无心,跌入云泥,相看笑不休!”(韦庄《思帝乡》)。前者对于爱情的大胆的告白,铿锵的誓言,表现了女主人对于爱情的坚贞与热烈。后者作者以白描手法,清新明朗的笔触,勾画出了一位天真烂漫、热烈追求爱情的少女形象。语言质朴多情韵,无辞藻堆砌现象,却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这里对于爱情的描写是那么的率真自然,画面鲜活,情趣盎然,给读者以多么美妙的享受。但同样有少数人对于爱情,却把它定位在露骨低俗的性描写上,以“艳”为特色,这就是对于诗词的一种亵渎,这里我就不想再引用举例了。 有人提出:古人诗词很多狎妓应酬之作,也是他们的快餐文化,写得漂亮,但是很无聊。有人觉得李太白就是代表人物。这个还真不可否认,文人们混迹于勾栏瓦肆,于风月场中确有不少唱酬之作品。但今天要历史地去看。一是当时制度允许,且不少歌妓、艺妓大多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她们的所在,往往成为一种吟诗作赋弹唱鼓吹的娱乐之所在,自然也成了读书人流连忘返之乡,也成了他们与之交流的平台。二是古代的所谓文人“风雅”,也离不开烟花柳巷,往往是不少读书人向往并混迹其间,与歌妓酬唱打趣,留下不少艳史故事,也就留下一些诗词作品,这就是所谓名士风流。像当年的秦淮河就是如此。但这些作品除了极少数在艺术上确有特色流传下来之外,大多打情骂俏的庸俗之作也就渐不存于世,这也说明历史的拣择是对的。再说,比之古诗词的主流,它毕竟是旁枝末节。所以我们不可以此为理由而轻薄古典诗词作品。
作者: 云慕枫 时间: 2017-11-9 09:18
支持!建议分段多一些,长段看起来累眼睛
作者: 西窗听雨 时间: 2017-11-9 21:54
谢谢阅读,你说的对,已经做了一定的调整。问好
作者: 山海风云客 时间: 2017-11-10 07:53
关注品味中……
作者: amonk 时间: 2017-11-10 17:44
结合现实,摸索新路,或许是诗词的未来。记得以前跟北冥鱼聊过,我觉得律诗或已式微,专业性太强,很难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绝句或者更有生命力,更容易满足社会的需要。至于短调小词,由于其通俗性,易于配曲,易于吟唱,因而也会传承下去。
作者: amonk 时间: 2017-11-10 17:46
所以这些年,我一直只是练习绝句,但是,时间精力有限,专业知识也不够,尚未融入生活之中。
作者: 西窗听雨 时间: 2017-11-11 09:01
/谢谢。问好
作者: 西窗听雨 时间: 2017-11-11 09:19
这个个人认识不同,传统的东西至今肯定不及当时,但生命力是根植于文化传承的植被里,你想想有几多学习古诗词不是从四句或八句开始的,再说绝原是律中截取的,故名为绝——即截也。其实,在实际中绝习容易但好就难了。所以,你说的式微,不光是律,整体的诗词赋曲等古体样式都不如当时那么“火”,这情有可原的。其实古诗词未来如何,这个我也茫然······
作者: 西窗听雨 时间: 2017-11-11 09:23
绝句写好真的较难了,出色不易,出新更难;现在几多绝句都是平淡无奇,真的算不得绝句,我很怕写······
作者: 邪魔老奴 时间: 2017-11-11 16:17
收藏学习
作者: amonk 时间: 2017-11-11 17:59
西窗听雨 发表于 2017-11-11 09:23
绝句写好真的较难了,出色不易,出新更难;现在几多绝句都是平淡无奇,真的算不得绝句,我很怕写···· ...
求变,何必局限于古诗格律?也许不能说绝句,只是七言四句而已,适应新社会,适应新生活。
轻格律,重意境,用新词,造意象。比如水粉画,水彩画,并不输似油画。比如新水墨画,借鉴油画光影技巧,也很好看啊。
作者: 西窗听雨 时间: 2017-11-11 19:25
谢谢阅读。问好
作者: 西窗听雨 时间: 2017-11-11 19:26
本帖最后由 西窗听雨 于 2017-11-11 19:30 编辑
也许你是对的,既然,就不可用七绝这类名目,新诗就是这样,韵都不压。但我心依然。
作者: 邪魔老奴 时间: 2017-11-15 10:22
标题: ,
本帖最后由 邪魔老奴 于 2017-11-15 10:40 编辑
诗词文化不像以前那么火了,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过去咱们说鸿雁传书,现在打个电话,发个微信,或者视频聊天就够了!这也是您说的快餐文化导致的,通讯技术的发展,可以很快的解决相思,思念等等问题。但是真的能解决吗?我觉得这个只是暂时的解决!只是不像鸿雁传书要经过漫长的等待!但是鸿雁传书跟现在的通讯设备就无法比较,因为这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所以,鸿雁传书的时代是通过文字表达感情,可以写出传颂千古的诗句,文章来,而现在打个电话聊聊天,简单方便快捷,文字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了,所以我觉得这是诗词文化不像以前那么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多元化也是导致诗词不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去要想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求取功名,走仕途之路!那么求取功名的唯一方法就是科举,那么就需要学子们发奋读书,像什么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等等都得学习,争取博取好的功名,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现在不同了,大学生普遍都是,但是大学生没有网红一夜赚的钱多,现在各种直播,各种选秀可以达到一夜成名的效果,试想谁还会埋头苦读,十年寒窗?这几年电视台也在做诗词的节目,虽然很火,但是这种火只是一种暂时的假象,可能会激起一部分人从此喜欢上诗词,但是能坚持下来的又有几个?别的不说,咱们论坛,自恢复以来,人气一直不好,为什么?之前论坛成立,社会发展没那么快,人们还可以通过文字书法感情,相对较火,现在不同了,真正光顾论坛的又有几人?这些还是曾经喜欢诗词的人都这样,我们还怎么要求别人,当然他们不来,也并不代表不喜欢诗词,可能只是不像以前那么有热情了,可能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左右,这都无可厚非,但是谁没有工作,谁没有应酬啊,所以喜欢的自然会来,不喜欢的楞逼也没用!反正酒香不怕巷子深,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对不起,有点儿跑题了)
诗词,京剧,相声这都是传统文化,相比之下相声稍微火一点儿,为什么?有名角儿带领,扩大宣传!另外相声更贴近百姓,更容易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京剧以前也是名家辈出,比如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时代,那个时代没有什么娱乐设施,人们饭后也就喝茶听戏,现在的这种快餐文化,谁还会静下心来去听京剧,虽好国家也扶持京剧,现在京剧也有好角儿,比如王佩瑜瑜老板,经常参加一些节目来宣传京剧。但是诗词呢,那些参加诗词大会冠军的选手,你可还记得,现在中国还有像李白,苏轼这样的文化明星吗?相声,京剧需要有人引领,那么诗词也需要有人引领,只是这样的诗词明星还没有出现,现在没有,以后有没有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诗词需要宣传,单凭一己之力很难改变!
作者: 邪魔老奴 时间: 2017-11-15 11:07
有的人可能会说,像易中天,余秋雨,于丹,纪连海不都是名人吗?是,他们只是文化明星,试问他们有没有让你刻骨铭心传颂的诗句呢?我想并没有,因为他们只只仅仅是文化的传播者,并不是诗人!有没有感觉诗人这俩个字好遥远,好像不是现在这个时代有的了,好像只局限于唐宋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白话文,直到电影的出现,好像被电影完全取代了一样,所以导演似乎成了热门职业,什么人都可以当导演,因为来钱快,易成功!而诗人呢?谁会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个节奏太慢了,这个时代当个诗人估计得被饿死!你琢磨,谁会花十万块钱买你的七绝,七律,或者一首词呢?所以诗人是个高危职业,没人愿意去做了!再说了,抒发感情不一定通过诗词,微博微信直播等等,可选择的方式很多,干嘛非得写诗,写诗讲究也多,什么平仄,韵律,意境,这得死多少脑细胞啊!(有点儿激动,有点语无伦次)。所以我个人看的很开,我喜欢的并不需要别人都喜欢,你喜欢咱们就一块儿玩,你不喜欢强求也没用,现在社会就是这样,你我可奈何?
作者: amonk 时间: 2017-11-15 11:21
邪魔老奴 发表于 2017-11-15 11:07
有的人可能会说,像易中天,余秋雨,于丹,纪连海不都是名人吗?是,他们只是文化明星,试问他们有没有让你 ...
小魔头说的很透彻!!!
我认为,诗,虽然是一种文体,诗意,却是一种情怀。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流行文体,所以不应执着于格律,不应局限于格律。
记得小时候在家乡农村,如果你不会口占七言四句,你就不会成为闹洞房的主角,就没有让新娘子亲手倒茶给你喝的荣幸,父辈们那种敏捷才思,到现在想起来依旧艳羡。
作者: 西窗听雨 时间: 2017-11-16 11:33
你说的不无道理,但整个时代的浮躁与拜金,民族文化意识的浅薄与文化自信的丧失是主要原因。
作者: 结庐者 时间: 2017-11-16 11:53
万物作矣而不辞!缄口不语,其声如雷!
作者: 西窗听雨 时间: 2017-11-16 13:35
是的,存在就是合理,任其自然而已矣······我等都是瞎操心。
作者: 结庐者 时间: 2017-11-16 16:38
西窗听雨 发表于 2017-11-16 13:35
是的,存在就是合理,任其自然而已矣······我等都是瞎操心。
哈哈,说此言人尚有五千言留世,何况吾等。开个玩笑,兄莫怪。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