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女知青 [打印本页]

作者: dwyhzj    时间: 2013-1-26 21:14
标题: 女知青
巨人挥手向山行,
日月蹉跎枉泪盈。
莫问浮生何所获,
红颜一枕老乡情。

今从网上看到一张老照片。窑洞前一对新人,新娘是一位似乎很不开心的知青,新郎是一位三十多岁的村干部模样的老乡,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作者: 参上山人    时间: 2013-1-26 21:31
原来是老前辈啊,那个年代对于我这般七零后已是听说了,未曾想转眼也届不惑。
叹一个!
问好先生了!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13-1-26 21:54
我也是老知青,那个年代的记忆永远铭刻在心间!
问好dwyhzj!
作者: 雨影幻棋    时间: 2013-1-26 22:33
赏读!问好dwyhzj~~
知青是我国特有且颇具悲情的一个代名词!我辈不幸且又万幸!往事已矣,向古月前辈致敬!也向我父辈致敬!
作者: 山海风云客    时间: 2013-1-27 19:05
坛里很有几位知青,可以集中来,汇集纪念,这也是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特定题材!
祝福。。。
作者: 九彩鹿    时间: 2013-1-28 23:38
拜读!我也是老知青,祝侪辈平安!
作者: 赵公子    时间: 2013-1-29 11:47
莫问浮生何所获,
红颜一枕老乡情。
好句!
向知青们,致敬!
作者: 拂云孤直    时间: 2013-1-31 08: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驾鹤神游    时间: 2013-1-31 10:38
向各位知青前辈问好。

知青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罕见的文化现象。
作者: dwyhzj    时间: 2013-1-31 15:45
::: 在 参上山人 的贴子提到 :::
原来是老前辈啊,那个年代对于我这般七零后已是听说了,未曾想转眼也宮.
叹一个!
问好先生了!
问好参上山人!我只是看到网上的照片有感而发。我没有赶上做知青的。他她们都是我的大哥哥大姐姐呵呵。
作者: dwyhzj    时间: 2013-1-31 15:46
::: 在 古月求衣 的贴子提到 :::
我也是老知青,那个年代的记忆永远铭刻在心间!
问好dwyhzj!
问好先生,那个年代辛苦了!
作者: dwyhzj    时间: 2013-1-31 15:47
::: 在 雨影幻棋 的贴子提到 :::
赏读!问好dwyhzj~~
知青是我国特有且颇具悲情的一个代名词!我辈不幸且又万幸!往事已矣.
问好雨影幻棋!往事已矣。。。
作者: dwyhzj    时间: 2013-1-31 15:48
::: 在 山海风云客 的贴子提到 :::
坛里很有几位知青,可以集中来,汇集纪念,这也是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箮.
祝福。。。
问好山海风云客!此建议甚好!
作者: dwyhzj    时间: 2013-1-31 15:49
::: 在 九彩鹿 的贴子提到 :::
拜读!我也是老知青,祝侪辈平安!
谢谢,向坛子里的老知青问好!
作者: dwyhzj    时间: 2013-1-31 15:50
::: 在 赵公子 的贴子提到 :::
莫问浮生何所获,
红颜一枕老乡情。
好句!
向知青们,致敬!
谢谢公子,致敬!
作者: dwyhzj    时间: 2013-1-31 15:51
::: 在 拂云孤直 的贴子提到 :::

那个时代,知青一旦在农村与当地人成了家,就绝无回城的希望了。时代箮.
问好拂云孤直!这种情况不知多少?
作者: dwyhzj    时间: 2013-1-31 15:52
::: 在 驾鹤神游 的贴子提到 :::
向各位知青前辈问好。

知青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罕见的文化现象。
问好驾鹤神游!知青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罕见的文化现象。他们真的很不容易,向知青致敬!
作者: 五月红莲    时间: 2013-1-31 22:09
::: 在 dwyhzj 的贴子提到 :::
问好参上山人!我只是看到网上的照片有感而发。我没有赶上做知青的。...
后生哥:对知青的事一知半解吧!没有真实经历却能以照片写出格律诗来,也真是蛮有底子的
写的很好,有内涵.....
作者: dwyhzj    时间: 2013-2-1 15:53
::: 在 五月红莲 的贴子提到 :::
后生哥:对知青的事一知半解吧!没有真实经历却能以照片写出格律诗来.
写的很好,有内涵.....
谢谢。听知青讲过他们的故事,几岁时也见过单位为知青敲锣打鼓的送行场面,那大概是最后几批吧。。。
经查: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此后到1978年,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很有必要”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但上山下乡并非始自“文化大革命”,它从50年代便被倡导,至60年代而展开。对当时的知青来说,他们到农村去,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便是他们的典型代表。因此,广义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前后经历25年,知青总数达2000万人左右。
作者: dwyhzj    时间: 2013-2-1 15:58
至于什么是“三大差别”,什么是“老三届”等等就只是听说过,不知道什么含义了。
作者: 寥廓冬雪    时间: 2013-2-1 16:38
我也是女知青。聊和:风雪迷茫山里行,思家凝望泪珠盈。
                    满腔明月春风志,化作炊烟一缕情!
作者: dwyhzj    时间: 2013-2-2 17:33
和得好!向老大姐致敬!欢迎再回故乡来!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