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人生
[打印本页]
作者:
驾鹤神游
时间:
2013-1-8 17:37
标题:
人生
人生
年少无端踏远番,
踅来笔墨最不堪。
日伏书案穷寂寞,
夜绾惆怅渗笔端。
三生文字皆是血,
十载寒窗泪染斑。
归来自是穷酸状,
也无事业也无眠。
作者:
西窗听雨
时间:
2013-1-8 18:34
日伏书案穷寂寞,
夜绾惆怅渗笔端。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13-1-8 21:15
::: 在 驾鹤神游 的贴子提到 :::
人生
年少无端踏远番,
踅来笔墨最不堪。
日伏书案穷寂寞,
夜绾惆怅渗笔端。
三生文字皆是血,
十载寒窗泪染斑。
归来自是穷酸状,
也无事业也无眠。
好像有点自卑!应该不会是“自题”吧?
友情提示:此作若是《七律》,则有若干处出律了。
问好驾鹤神游!
作者:
驾鹤神游
时间:
2013-1-9 09:41
感谢古月、西窗二位仁兄雅赏!
这是我刚回国时写的一首,那时正在艰难的爬坡期!
作者:
驾鹤神游
时间:
2013-1-9 10:16
一点关于语音学的感想(或许能为中国诗歌韵律发展提供参考):
1. 中国语言从贾胡文化的彩陶到商周甲骨,到战国发展已经形成相当复杂的体系了。
2. 从春秋晋国“侯马盟书”中我们看到,仅仅是晋国一个“敢”字的写法有90多种;楚国的鸟虫书,中原人都不认识(这个从新中国几代人诠释“越王勾践,自做用剑”几个字就能看出,连郭沫若都诠释错了)如果照这个趋势,中国的语言必乱,而且出大乱子。
3. 秦李斯统一了文字,“文同书”成为始皇帝昭告天下的一大功绩。然小篆统一了文字,但语音学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不解决这个问题,交流就有问题,这不光是语言学的问题,是关乎所有中国人、中国历史的问题。
4.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汉发明用“汉字同音标注法”,如:“圣”同“剩”,这是中国人首次为文字注音,但遇到生僻字也有问题。据考证“尔雅”成书约为汉代,这是中国第一步字典,训诂学的开山之作。
5. 到了东汉许慎作《说文解字》是对汉语的巨大贡献。从语音学角度《说文》发明了“反切法”,即“红”用“胡隆”标注,即用“胡”的声母,与“隆”的韵母组合。这是一个语音学的飞跃,它在潜移默化中确立了汉语语音有声母、韵母的区分。到《康熙字典》、再到近代,中国的语音标注基本上用这种方法(当然也不排除局部、个别地区有其他尝试!)
6.然后,就进入魏晋了……
作者:
晚风徐来
时间:
2013-1-9 10:43
学习了。期待:6.然后,就进入魏晋了……
作者:
驾鹤神游
时间:
2013-1-9 14:44
多谢晚风徐来兄,莅临!
魏晋太复杂了,一时还想不出从哪个角度表述!
开头要是没起好,顺下来,结果可能与自己要表述的意思相左、或相反!
我也很矛盾,怎么谈魏晋!
作者:
W566938
时间:
2013-1-9 16:47
拜读
问好楼主
作者:
驾鹤神游
时间:
2013-1-9 16:58
多谢光临,还望指教!
作者:
驾鹤神游
时间:
2013-1-10 10:05
1.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关键的时期,至今学术界争论颇大。以我之力,只能管窥一下,至于所引起的争论,我想我们可以在学术的范围内进行讨论,我不希望我们的争论,超出学术范围。这样就不会伤及彼此,也会有利于学术发展!
2. 魏晋南北朝,中国进入到一个空前危机的时代。东汉有五六千万的人口,到西晋就剩700万了,但战乱远没有结束。人口的锐减为,五胡乱华提供了可能。
3.还有,东汉期间是佛教东传的开始。有人说《说文》中的“反切法”注音是受古印度佛学的影响,只有“直音法”是中国的;有人说“反切法”是中国固有的。因无法证实、或证伪,所以目前各种学说你都得考虑到。
4.古代世界的三大语言学流派:古希腊语言学、古印度语言学、古代中国语言学。由于前两者都是字母语言,所以对语言(尤其是语音)的研究比较规则系统。他们对元音、辅音,各种语音的细分方法都有很严谨的规则,否则他们就无法交流,单个字母本身,不具有单独的意义。而汉字不同,而我们语义学方面的强势又造成语音学的弱项。
作者:
驾鹤神游
时间:
2013-1-11 09:12
1. 啰嗦这么多其实是想引出几个关键话题。
2.宫体诗对后世律诗的影响。
3.“变文”对后世律诗的影响。
4.南北朝乐府与汉乐府的区别,及对后世的影响。
5.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及诗歌文化发展的影响。
6.从中是否可以看到中国诗歌发展、成熟、“自我突破”的路线图。
作者:
驾鹤神游
时间:
2013-1-25 10:13
1. 最近,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就一直关注中国的“外对外传播理论”。将国外的理论一顿研究、狂扁之后,又回到中国的了。
2.之后,我得出了一个令我自己都不喜欢的结论。要说缘起,还得回到语言学、与诗词理论中来。
3.先说最近我得出的结论,然后再论证:由于我们的语言学缺少系统的理论研究、总结、归纳,使得我们在第一次汉语、汉文化“大危机”中,应对失当!后果一直延续至今。
4.在诗歌领域的表现就是——断“乐府”,“拢平仄”。
5.在“词”文化的反应是:底层文化上翻(这个我们可以以后详细讨论)。
作者:
驾鹤神游
时间:
2013-1-25 10:29
1. 中国历来没有语音标准化的传统。商代大致从夏,而西周从商。有学者考证《诗经》里的“雅言”就是“夏言”夏朝的发音。
2.从《诗经》到《乐府》是中国诗歌记述民间口头文学(民间口头文学是欧洲上古文学研究的经典,衍生出好多理论,也是当今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按下不表!)一脉相传文化珍宝。
3.佛教东传后,对中国的语言形成巨大的冲击。怎么应对是所有中国人面临的巨大课题。
4.佛教与其他宗教不同,它流血比较少,最重要的传播方法是“弘法和辩论”,至今没有一个宗教能像佛教一样,因为玄奘的学识和辩才而获得无尚荣誉的。
5.“弘法”佛教走的是民间路线。在中国思想史上几次大辩论,都是儒家或道家向佛教发难,但每一次辩论结果,如果没有外力干预,都是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普及、兴盛,他们的辩论系统确有独到之处。这也可以解释古印度的思想为什么可以成为人类三大思想体系之一。
6.话说回来,佛教东传的民间路线正好与诗歌重合,即产生“变文”……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
驾鹤神游
时间:
2013-1-25 13:55
1.我推断,唐代玄奘译经可能是中国语言、文学、宗教、诗歌乃至整个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仅仅《瑜伽师地经》四万颂、《大般若经》十六万颂,如果每一颂四句诗,将是八十万句诗。他们翻译了好几十卷,这么大的翻译量需要多少汉语、多少词汇、句法、语法、词法可能都会跟着产生变化。
2.这是中西语言、文化、诗歌史上的第一次大碰撞。我们都是怎么消化这些外来文化、语言的,至今没有人能够研究透彻!
3.从此《乐府》断了。在唐诗中还隐约可见《塞上曲》、《竹枝词》等曲调,算是“乐府”的影子。
4.这是中国文人肯定又分为两派(这是任何一种文化冲击的必然)。一派迫于形势采取“温和接受”,一派采取“严厉的自我革新图存”。
5.可能是.结合唐武宗灭佛,即“会昌法难”,中国诗歌也完成了“近体诗”的蜕变。
6. 这一结果,我本人至今也不敢说其好还是不好。但有一点,至今我没有看到有中国学者,这样从语言学的角度详细研究过——中国诗歌的变迁。
7.近体诗的平仄,以及他在中国诗歌历史上的功过,我们下回再讨论。
作者:
冷月寒霜
时间:
2013-1-25 14:42
好诗!学习!
作者:
驾鹤神游
时间:
2013-1-25 14:48
多谢雅赏!
作者:
驾鹤神游
时间:
2013-2-4 15:11
1.玄奘译经,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一件大事。
2.它将中国传统的语言、与文学逼到一个岔路口上。
3.它将“古印度”文明完整地保存下来,其中声明学和因明学我们以后可能还要提到。
4.这一文化盛事,对传统中国文化产生巨大挑战,随后唐代产生了“古文运动”和
“律诗严格的格律形成”,这可能是文化挤压与自我纯净的结果!但也产生了“严重后果”!
5.据此,我判断我们在第一次,语言、文化碰撞高潮,就有应对失策的地方,造成日后的恶果!
所以,我们当今的外宣理论,不仅要补足现代的,还得为前人补课!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