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读诗(词)随笔 [打印本页]

作者: 江楼望雨    时间: 2011-12-8 19:24
标题: 读诗(词)随笔
       一、白话入诗势在必行
     诗词写了给谁看,这是个长久争论的话题。一派认为,詩词是小圈子里的事,“是天才的专利”,写了是给懂行的人看的;更多的人则主张,诗词在要适应时代,走向大众。纸媒诗词的领军刊物《中华诗词》封面印有十六个字,曰:“切入生活,兼收并蓄,求新求美,雅俗共赏”。这是该刊的办刊宗旨,也是对当代诗词作者的号召。诗词耆老刘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老来不作惊人语,诗入平常百姓家。”诚哉斯言!这样就涉及到一个诗语的问题:是一味追求高古,还是旧瓶装新酒,在遵循格律谱律前提下向白话口语靠拢?时代是发展的,人的语言习惯也在不断变化发展。《诗经》开了诗作的先河,但唐诗的语言特色就迥异于诗经,为什么?因为《诗经》无论风、雅、还是颂,都是以当时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而唐诗,则用的是经过加工的唐代时语。唐诗、宋词、元曲,逐一兴起,就有一个语言特色替代的过程。可以这样说,语言材料的当代性,是诗词振兴的必然之路。
     有一论曰:“白话写诗词,会令旧体诗词味道尽失。”这便又牵扯到一个问题:诗词的味道来自何处?是诗词本身的艺术魅力,还是仿古的语言?中唐时期有过一个“新乐府运动”,元稹、白居易等一大群诗人倡导写新乐府,他们的口号就是“重写实,尚通俗”。“重写实”,强调的是诗歌的内容取向;“尚通俗”,就是提倡能被当时大众读懂的语言。你能说由此运动而产生的《琵琶行》、《长恨歌》以及《秦中吟》、《田家词》、《野老歌》等等没有味道吗?
     白话入诗词,其实加大了写作的难度。在用“旧瓶”装“新酒”的时候,既要遵循传统诗词的格律谱律声韵等“旧瓶“的规则,又要使那“新酒”有不亚于“旧酒”的味道,没了陈旧的套话、僻典这些唬人的家什,就全凭立意、情志去取胜了。闹不好就成了顺口溜打油诗。白话入詩,也是需要各种手法加工锤炼的。
欣喜地看到,白话入诗词的队伍正步步壮大,一代新的诗风开启并逐渐形成。这个队伍里,既有曾经在文言诗词殿堂登堂入室,而后又从里面杀了出来的方家宿将,也有开首就用白话入詩的新秀。他们都给我们贡献了美的诗词艺术享受。
     恰好手头有两本《中华诗词》,随便举两例提提神:
     第一首,《第八期佳作赏析》中的《浪淘沙. 巴山背二哥》:“小子走巴山,踏遍渝川。背星背月背朝天。阿嗬一声忙拄地,仰首岩悬。日夜顶风寒,脚破鞋穿。为儿为母为家园。苦命二哥背不尽,背起人间。”点评者宋彩霞说:“‘小子走巴山,踏遍渝川。背星背月背朝天。’纯用口语,清纯无滓,到口即消,极具动感。”“最妙在结拍‘苦命二哥背不尽,背起人间。’此言一出,夺人心魄,令人思绪万千。”
     再一首,《第十期佳作赏析》,七绝《闹春》之一:“闹春闹到孙爬背,吆喝还将鞭子挥。频说老牛真听话,勤耕苦作不施威。”不仅是白话,而且全系口语。不知用文言能否写出这样栩栩如生的和谐氛围和融融的亲情及风趣?点评者刘宝安说:这詩“使我想起徐英在《诗法通微》中的一段话,他说:绝句之法,‘要宛曲回环,句绝而意不绝,多一第三句为主……此一转处得力,第四句则因风助浪,如盘走珠矣。’对照《闹春》的章法,莫不如此。”可见,即使白话写诗,也并非那么简单,它也是要技巧的。
     白话入詩,乃大势所趋,泥古者还是识事务为好。
     二、“一韵当关,邻韵莫入”,是维护正统还是胶柱鼓瑟?
     新旧两韵双轨并行,各行其是(当然要标注明白),已经在诗词界达成共识。眼下的问题是,运用旧韵(平水韵)可不可以同部通押(也就是用词韵来写诗)?
曾经到某文学网站闲逛,发现该网诗词版页发稿审稿有两道关:一道是韵律,另一道才是内容意境语言技巧等等。凡第一道关过不去的,一律不能被推优推精,再好也要压等。而那第一道关,主要是看是否有出韵的,凡邻韵通押(甚至包括绝、律的第一句)者,一律判“出”。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入!不禁心想,这是维护正统呢还是胶柱鼓瑟充内行?
     查王力先生50年代出版的《汉语诗律学》,书中说过:“近体诗用韵很严,无论绝句、律詩、排律,必须一韵到底,而且不许通韵。”可是1977年出版的《诗词格律》中他又明确地说:“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得不合理了。”“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詩,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和谐都是可以的。”可见,他老先生也是与时俱进的。至今仍有人坚持“用词韵写诗名不正言不顺”,真是顽固得可以。
     其实,即使诗韵本身,也有一个沿革的过程。宋代以前,有《切韵》、《广韵》;南宋才出现了“平水韵”;清康熙年间,有了《佩文韵府》;道光年间有了《词林正韵》;到民国,据今人的语言习惯有了《中华新韵》;后来,又有了《詩韵新编》(十八韵及十三辙)以及新编的《詩韵新编》(十四韵)。这前前后后的韵书,既有一个传承关系,却又随时而变。清代以前,科举考试应制詩确实有严格的规定,其一就是限韵且必须一韵到底,决不允许通押。唐人写诗用的是《广韵》,试帖诗从卷首标有“独用”字样的韵目中取,限得很严;而标有“同用”字样的,却是平时写诗可以用来邻韵通押的。诸如甚么“飞雁出群”、“飞雁入群”,还有“进退格”、“辘轳格”等名堂,其实就是通押。不妨举几个例子:
     苏轼的:
芒鞋竹杖布行缠,(先)    遮莫千山又万山。(删)
从来无脚不解滑,         谁信石头行路难?(寒)
     杨万里的:
尤萧范陆四詩翁,(东)    此后谁当第一功。(东)
新拜南湖为上将,         更推白石作先锋。(冬)
可怜公等俱痴德,         不见词人到老穷。(东)
谢遣管城侬已晚,         酒泉端饮乞移封。(冬)
     袁枚在《随园诗话》书中说过,杜甫、李商隐的诗作中出现邻韵通押的韵脚,“唐人不以为嫌也”。从这语气上看,袁枚对他那时把邻韵通押当成毛病也颇不以为然,要不他不会拿唐人说事。可我们的“今人”却还在抱残守缺把通押当成病“以为嫌”,把一韵到底的应制詩规矩当成金科玉律“以为然”,实不可解。
     三、问君能有几多愁?
     詩论家盛海耕教授曾著文指出了当前旧体诗情思的三种不良倾向,其一是“情思萎靡化,导致其詩陈腐化”。他说,“这种倾向集中表现在为数不少的青年和女性写的诗词中。”他列举了这类诗词常见的词语:“满眼是寒塘、冷月、寒鸦、孤雁、落花、泪眼、沉醉、 慵倦、情囚、痴魂、残荷、瘦影、残梦、幽恨……随处可见。”“‘別梦悠悠吹玉箫’、‘花已随人心渐老’、‘轻锁梦,暗含愁’、‘又是江南离恨天,西风到处换流年’……总之,一片萧索灰暗。”他还举了几首为例。其一:“楼外寒风摧碧树。惊起孤禽,倦翼凄凉去。心事沉沉终不语,忍教清泪如注。年少如今都已误。谁信浮生,依旧无无凭据。蓦地连天飞乱雨,茫茫遮断人间路。”其二:“寒透衣襟蕊透香,玉钗绿髻缀鹅黄。红烛焰照粉痕重,玉镜清辉身影长。花树下,水阁旁。凝眉踱步回小廊。心思微乱君休问,梦里春风柳絮狂。”还有一首:“去雁沙寒,牵藤石老,我来秋色堪伤。瑟瑟西风,蒹葭吹恨微霜。行人没向桥头倚,倚桥头,怕认沧桑。最销魂,抚遍栏杆,立尽斜阳。歌弦十里扬州梦,记珠帘灯火,雾鬓衣香。零落风流,烟波空付茫茫。青箫何处天涯杳,賸年年,愁结垂杨。更黄昏,一种迷离,千古凄凉。”盛先生说,这类诗词的作者们,“一个个都像古代那些被锁在深闺里,没有自由,没有爱情,沉浸在‘闲愁’里终日以泪洗面、‘人比黄花瘦’的闺阁诗人。”写出的作品,“哪里有一点时代气息?有的只是沉闷、乏味。”
     诗言志,诗词是自我感情的表露。其实呢,还真不然。上述这类诗词作者,真的有那么多愁吗?不见得!没准儿这类大作恰是作者躺在美容椅子上,享受着按摩师的按摩酝酿出来的,或者是在热闹的酒筵之后微醺中听着现代化的轻音乐而写成的。他(她)们表露的不一定是现实中的真实情感,不过是由于掉在婉约派的词库里爬不出来了,浑身沾满了婉约派诗词中的飞絮轻花;不是因情而遣句,却是由语而造意。说穿了,无病呻吟也!婉约派词人们留下来的词作,其情其语自有一种凄婉的美,甚至可以说美不胜收。那是因为那作品的意境、语言和作者们的身世、情感相符相和,(婉约派词人们的身世等等就不必去啰嗦了,谁都知道。)所以才被传诵不已。而现代的诗词作者们,坐沙发乘快车出入华堂高厦,却偏偏要做出一付“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样子,岂不东施效颦,假得令人生厌!更不用说激发读者共鸣了;读完了也就随即忘光了,脑子里只剩下些哀哀怨怨的词语碎片。连读几首,这些碎片也就搅和到了一起,分不清哪些是那首的,反正都一个摸样。
作者: 江楼望雨    时间: 2011-12-8 19:32
欢迎方家砸砖,观点碰撞,以利提高。
作者: 来晚了    时间: 2011-12-9 14:48
深以为然,学习过!!
作者: 才尽更断笔    时间: 2011-12-9 15:17
各玩各人喜欢的。不必苛责对方。都采取欣赏学习的态度就好了。打压对方的话语,都没必要说。
放眼望去,创作理念不同、写作风格迥异、话语使用各擅、审美要求不一的朋友,比比皆是。
和而不同,本是至理。
如今网络诗词,在我看来,大都不过是以这一载体来作消遣,打发闲暇,或自我宣泄一二。
窃以为:我何苦要承担什么“振兴、发展”的重任?我何必要苦苦追求“创新、突破、与时俱进”?能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满足自我提高,足矣!
至于所谓“拟古”,呵呵,套句古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不知别人写作意图、不了解别人话语背景,我是不敢妄自评价他人诗意的。形式上的东西嘛,看个人自己的偏好和取向了,也是不可强求一致的。
钻个牛角尖:怎么就知道人家的“凄凄惨惨”“寻寻觅觅”就不是现实感受呢?怎么就断定人家那不是时代感呢?风花雪月、春雨秋霜,自然界的一切东西,只要赋予自我的情感,怎么就不可以入诗入词?
至于人家想表达什么,能读懂最好,没能产生共鸣的话,咱一般是觉得自己的问题,而不会去指责人家没写大白话。
要是硬说为啥流传千古的好诗词就能引起共鸣,呵呵,也简单,除开历来的诠释和注解,往往是其内容能为大多数人接受。在长时期的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的过程中,汉语的各个部分的发展,其实远不如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差距大,相对来说,人们接受起来更容易一点。
如果要说“白话入诗”,这不是什么难事,也没几个人强烈反对。自己去做便好。
为啥这个坛子用大白话写诗词的极少呢?就算有几篇,应者寥寥无几呢?也简单啊,我觉得大概是大多数人更喜欢用老调调玩自己的,老一套更能产生共鸣,这还是个人偏好的问题,跟是不是改革创新没啥大关系,跟守旧顽固也没直接联系,纯粹是每个人自己的取向。何况,“白话入诗”也不是今天才有的,往前翻个七八十年,不在少数。
还是那句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吃萝卜的,不必认为白菜没有营养价值;吃白菜的,不必认为萝卜有害健康。
或许,萝卜炖上白菜,别有一番味道呢。
呵呵,姑妄言之,别当啥大不了的事。
问好。
作者: 来晚了    时间: 2011-12-9 16:05
楼上就是有个性哈……
作者: 江楼望雨    时间: 2011-12-10 09:28
::: 在 才尽更断笔 的贴子提到 :::
各玩各人喜欢的。不必苛责对方。都采取欣赏学习的态度就好了。打压对...
放眼望去,创作理念不同、写作风格迥异、话语使用各擅、审美要求不一...
和而不同,本是至理。
如今网络诗词,在我看来,大都不过是以这一载体来作消遣,打发闲暇,...
窃以为:我何苦要承担什么“振兴、发展”的重任?我何必要苦苦追求“...
至于所谓“拟古”,呵呵,套句古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也?不知别人...
钻个牛角尖:怎么就知道人家的“凄凄惨惨”“寻寻觅觅”就不是现实感...
至于人家想表达什么,能读懂最好,没能产生共鸣的话,咱一般是觉得自...
要是硬说为啥流传千古的好诗词就能引起共鸣,呵呵,也简单,除开历来...
如果要说“白话入诗”,这不是什么难事,也没几个人强烈反对。自己去...
为啥这个坛子用大白话写诗词的极少呢?就算有几篇,应者寥寥无几呢?...
还是那句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吃萝卜...
或许,萝卜炖上白菜,别有一番味道呢。
呵呵,姑妄言之,别当啥大不了的事。
问好。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是句好话,也是至理名言。有了这句话,啥也甭说了!关起门来玩鹞子,各有各的爱好,各说各的话。没啥大不了的,闲淡莫论而已!谢谢!
作者: 江楼望雨    时间: 2011-12-10 09:44
文中引詩苏轼《次韵答宝觉》“从来”二字误为“人来”,检讨, 改过!
作者: 幽冥隐士    时间: 2011-12-13 10:37
我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1.我始终以为,既然是古典诗词,虽不必一味陈词滥调,因循守旧,但是古典的意境和风味还是应当保留的,否则的话,读来就像打油诗一样,何谓古诗词?白话入诗我不反对,但是我不明白,新诗究竟是干什么用的,那么好的白话载体不用,为何非要拿古典诗词开涮,大家平行发展,各行其是不好么?也许大家还是更欣赏古体诗词的高雅和古朴,所以都希望把自己认为好的都灌输与它吧。总之我的观点一句话,语言和境界要古朴,但是意向和情感完全可以现代,例如百诗百联大赛上的第一名作品,用的是古诗词的语言和表现手法,写的却是现代的事:
锦绣神州开画卷,筑巢引凤堪嗟。
迎宾击缶更鸣笳,祥云擎圣火,龙虎斗京华。
回首百年惊旧梦,沧桑变换争夸。
醒狮漫舞喜无涯。一方中国印,红染五洲霞。

2.用韵我同意与时俱进,假如诗词是写给自己看的,那么追求一下严格的韵脚无可厚非,但假如要拿出来给人看,那么至少应该做到让看的人读起来押韵,只要能做到用现代汉语读起来不至于太不靠谱,那么跨跨韵部亦无不可。相反的,某些从古诗中沿袭下来的押韵方式,另现代人很不适应,还是避免为好,举几个最常见的例子,“涯”和“衣”“支”等通押,“开”和“雷”算一个韵部,“携”“离”算一个韵部等等,显然太不符合当代语言习惯了。

3.这个涉及到个人情感问题,我不觉得所有的诗人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多愁善感,拥有比余人更为敏感的情绪,而且现实生活中喜欢诗词的,绝大多数是失情失意的弱势群体,换句话说,尽管物质生活是远远优于古代了,但是诗人备受压抑,多愁善感,甚至于人生失意,忧国忧民的属性并没有变化太多,在这种背景下,经常有人写出婉约味很浓的闲愁诗句也就不足为奇了。

谢谢楼主,您的观点其实很正确,但是人各有志,各行其是就好。
作者: 幽冥隐士    时间: 2011-12-13 10:39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欣赏你提出的观点!
作者: 江楼望雨    时间: 2011-12-15 09:43
::: 在 幽冥隐士 的贴子提到 :::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欣赏你提出的观点。
观点的碰撞,是很自然的事情。此等平心静气的讨论,有助于彼此了解。
再赘述几句。
一、所谓“白话入诗”的“入”字,融入也。既曰融入,就有个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我还是赞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文言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尽管“五四”运动一场飓风把它吹了个稀里哗啦,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但若干文言词语还是融入了白话之中,但那主体可就是白话了。诗词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殊体裁,其主体历来是文言,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怕还会是这样。但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不管怎样变化,文言是不会再成主流的。看当今的诗词,不也是白话甚至口语逐渐融入吗?这是个大趋势。不管你怎样抵制,该来的总是要来。这里又涉及一个诗词写了给誰看的问题,小圈子还是大圈子?阳春白雪就是小圈子的专利?文言古语就是阳春白雪的特征?大圈子就只配下里巴人?我看不尽然。二、诗词韵律的改革也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新韵、旧韵(平水韵)现今已地位等同,各行其是。我这里讲的是旧韵中的同韵部通押。它和新韵还不是一码事。新韵自有新韵的好处,旧韵也有旧韵可留的理由,但那旧韵非得一韵到底的试帖诗式固执,却是必定会被革除。当今许多诗词刊物,已早就不理他那一套了,唯有一些文学网站的个别编审,还在显示自己的正统和高明。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从话语看,辛老夫子对此也是不以为然的。更何况赋的还不是甚么“新词”,拼凑“旧调”而已。盛海耕先生的《当前旧体诗情思的三种倾向》一文刊于《中华诗词》2011、1期。
这种讨论的最后结论恐怕还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哈!问好!
作者: 才尽更断笔    时间: 2011-12-15 10:16
::: 在 江楼望雨 的贴子提到 :::

观点的碰撞,是很自然的事情。此等平心静气的讨论,有助于彼此了解。
再赘述几句。
一、所谓“白话入诗”的“入”字,融入也。既曰融入,就有个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我还是赞同鲁迅先生
的拿来主义。文言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尽管“五四”运动一场飓风把它吹了个稀里哗啦,白话文取代了文
言文,但若干文言词语还是融入了白话之中,但那主体可就是白话了。诗词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殊体
裁,其主体历来是文言,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怕还会是这样。但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不管怎样变化,文言是
不会再成主流的。看当今的诗词,不也是白话甚至口语逐渐融入吗?这是个大趋势。不管你怎样抵制,该来的
总是要来。
实话实说,本人从事的工作一直关于外国语和现代汉语。所以,这一点你说的不无道理。可文体有文体的特点和使用语言的要求,不可一概而论。既然你承认诗词是一种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殊体裁,我想,你也能同意诗词保留其特殊性的用语措词形式,包括特殊的修辞效果。何况,语言的使用本就是使用者来决定的,谁也无法抵制其变革。
这里又涉及一个诗词写了给誰看的问题,小圈子还是大圈子?阳春白雪就是小圈子的专利?文言古
语就是阳春白雪的特征?大圈子就只配下里巴人?我看不尽然。
从没有人认为小圈子等同于阳春白雪;大圈子等于下里巴人。至于诗词写给谁看,那要看写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了。至少,在我看来,若不需要博得什么虚名虚利,那么在意读者数量有啥意义呢?诗词创作本就是很主观的事情,能被人理解,固然是幸事;若无知音,自身得以情绪宣泄,也是好事。至于圈子的大小,不仅仅取决于诗词本身水准,恐怕更多来自于性格和为人吧。
二、诗词韵律的改革也是一件势在必行的事。
早就开始了。
新韵、旧韵(平水韵)现今已地位等同,各行其是。我这里讲的是旧韵中的同韵部通押。它和新韵还不是一码
事。新韵自有新韵的好处,旧韵也有旧韵可留的理由,但那旧韵非得一韵到底的试帖诗式固执,却是必定会被
革除。
是否必定,看需要吧。既然我压根没想着去承担啥振兴发展推广的重任,自然不必关心这个必然。何况,尽管我普通话国家一级,但我更喜欢方言阅读诗词,新韵我无碍,旧韵照样能读明白。
当今许多诗词刊物,已早就不理他那一套了,唯有一些文学网站的个别编审,还在显示自己的正统和高明。
呵呵,不看这些刊物很久了。至于后面的话,何必这样用词呢?都是业余,没谁更正统更高明。
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从话语看,辛老夫子对此也是不以为然的。更何况赋的还
不是甚么“新词”,拼凑“旧调”而已。盛海耕先生的《当前旧体诗情思的三种倾向》一文刊于《中华诗词》2>011、1期。
呵呵,这一佐证,仍是一家之言,可信可听,也可等闲视之。“为赋新词强说愁”,焉知不过是练习格式呢?所以啊,我一向跟朋友们说,读别人的诗词,千万别动辄对号入座,呵呵!
这种讨论的最后结论恐怕还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哈!问好!
正是!问好!
作者: 江楼望雨    时间: 2011-12-16 10:49
再答才尽更断笔朋友:
1、“用语措辞形式”和“特殊的修辞效果”跟用文言和用白话有关吗?用白话照样可以去适应诗词的“用语措辞形式”和“特殊的修辞效果”啊!再说,鄙人提及的只是“融入”,而非“取代”。
2、如果只是为了“自身得以情绪宣泄”,写出来的东西何必发刊发网?夹到纸质日记本里算了!期望引起更多更广的共鸣,这跟追名逐利没关系吧?
3、对新韵旧韵的问题本人未涉及,这里说的只是用旧韵是否必须一韵到底的事,纯系技巧的讨论。顺便说一句,阿拉普通话半拉架,更勿论卡不卡级了。惭愧!
4、“为赋新词强说愁”,非格式问题也。
5、“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看来咱们已有了共同认可的观点;至于足下“不看这些刊物很久了”,足见高明。在下却很难免俗。
问好!
作者: 才尽更断笔    时间: 2011-12-16 11:14
呵呵,首先道个歉,是我表达上不够清晰,让您误解了我的意思,问题在我,不在您。
::: 在 江楼望雨 的贴子提到 :::
再答才尽更断笔朋友:1、“用语措辞形式”和“特殊的修辞效果”跟用文言和用白话有关吗?用白话照样可以>去适应诗词的“用语措辞形式”和“特殊的修辞效果”啊!再说,鄙人提及的只是“融入”,而非“取代”。
古汉语词汇基本格局是一字一词,所以,在有限的字数限制下,自然可以比现代汉语主要以双音节词语为主的组合更能铺排出较大的意象组合及联想效果。白话文自然也能达到很不错的修辞效果,我的意思主要是从容量来说的。另外,我也没说你的观点是取代,你可以再看看我的言论。我完全赞成“融入”,融不融是取向,效果好不好则是水平问题了,另当别说。
2、如果只是为了“自身得以情绪宣泄”,写出来的东西何必发刊发网?夹到纸质日记本里算了!期望引起更多>更广的共鸣,这跟追名逐利没关系吧?
呵呵,我并不是指出谁在追名逐利,我只是说我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发在网络上或刊物上,当然是求得共鸣而成为同好,但这本身并不需要设定人数吧?能有共鸣当然好,没有也无妨啊!自我宣泄作为出发点,能有三两个知音岂不是美事?把东西夹在日记本,是没法得到知音的。我的意思不过是认为诗词写作的主观性恐怕远胜读者阅读需要的客观性。何况,生活中未必都有知音,于网络上寻求一二,也不是什么不妥的事情,以诗论诗,以诗结缘,本也是雅事之一嘛。
3、对新韵旧韵的问题本人未涉及,这里说的只是用旧韵是否必须一韵到>底的事,纯系技巧的讨论。
是的,我也没展开说。用韵是技巧,也是个人习惯,各人眼中的美感也是不同的。
通篇不过是我个人的一点拙见,肯定有鄙陋之处,见谅。
4、“为赋新词强说愁”,非格式问题也。问好!
我的意思是,有些东西或许在别人看来是强说愁,但在我们并不了解其创作意图的前提下,不合适轻易下结论。或许人家不过是在练习格律形式,在逐渐培养自己诗词语感,本身却没有字面上显现出的所谓愁呢。何况,借古意之说愁来言状现实之郁结,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或许我们以为人家强说愁的文字,恰好正是人家自己心中最以为贴切的表达形式呢。
5、“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看来咱们已有了共同认可的观点;至于足下“不看这些刊物很久了”,足见高明。>在下却很难免俗。
呵呵,这点您就误解了,我根本算不上什么高明,不看那些刊物,只是我的阅读习惯,我可能更老套一点吧,还是喜欢阅读纸张泛黄的书籍。呵呵!我本就是个大俗人,若您觉得自己不能免俗,那不正好是一类人吗?呵呵~

其实,您谈的问题,这些年屡见不鲜,各种说法都有,也各自有各自的大家学者压阵。不过,实际上,还是个和而不同,各自都有生存的空间和发展延续的途径。我以为,兼容并蓄,多方位尝试,未尝不是一件值得做的事。因为,至少我觉得,在写作诗词过程中,我能得到熏陶,也有审美的享受,以及构思的愉快。那么,在明确自己写作目的以后,多样的选择或许能带来多样的愉快和享受呢!

很有意义的探讨。问好!
作者: 山海风云客    时间: 2011-12-18 09:40
看了诸位的讨论,很有意义,诸位老兄说的都很深入~~~

其实白话入诗自是未尝不可,之前写诗写词也偶尔有几首这么去写的,也不觉得别扭。只是个人态度基本偏于古语,不废现代语,同时在创作中偶尔的追求这两种的融合统一。李清照和其他一些词人的词有些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白话,或者严谨的说,有几篇词作用了当时一些白话词语方言。我是喜欢圆融无碍的,于诗词也是,用韵尽量追求于古于今都严格符合,用语呢,也偶尔这么尝试。当然,更多数时候还是凭心而写,并不刻意要定是什么类语言,或者要树立什么。
但在日常写作中,这些并非刻意去做,有时只是潜意识的,因为每人的创作态度与出发点并不一样,这个东西,不能去强求,也不能说要有人去引领;杜甫那时只是按照自己的态度去创作,何尝要去时时刻意倡导引领呢,他之所以做到了引领的效果,与很多因素有关。所以,现代诗坛如果有谁说想要引领什么潮流,可以去研究这些因素,应该有收获的,这比单纯的呼吁和褒贬要有益得多。不过,绝大多数人,我相信并不关注这些的,或说致力于这些的~~

至于用韵,个人爱好与习惯罢了。

至于说情思与创作倾向,这个本不可强求,别人创作的初衷和创作时所持的态度,也无法去评论和强求。
不过,如果把《诗经》弄懂之余,再把《楚辞》也弄懂,尤其是《离骚》弄懂了,这个话题就不难理顺和解决了~~~~

这些东西,其实就是那句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爱这爱那无人怪;只要做到萝卜是萝卜,白菜是白菜就好;或者,像笔兄说的,谁要刻意“萝卜炖上白菜,别有一番味道”也未尝不可。但最基本的,做到各自得当罢了,不得当,哪个味估计都不好吃,呵呵~~
作者: amonk    时间: 2011-12-18 12:58
别的不说,关于白话入诗,唐人宋人早已这么做了-----------------------
作者: 渐远    时间: 2011-12-19 22:31
这道淹菜都从咸酸泡得淡乏无味,现在诸位又闲极无聊的加点盐加点醋,让它又是酸又是咸起来了
佩服诸位几年来的坚韧不舍啊!
作者: 江楼望雨    时间: 2011-12-20 13:00
::: 在 渐远 的贴子提到 :::
这道淹菜都从咸酸泡得淡乏无味,现在诸位又闲极无聊的加点盐加点醋,...
佩服诸位几年来的坚韧不舍啊!
没臭就好。否则,真的掩鼻而过了。哈!
作者: 幽冥隐士    时间: 2011-12-25 14:30
能够让各位各抒胸臆,足以说明这个话题的分量!
作者: 疏帘淡月    时间: 2011-12-26 12:19
文与白,形而下;神与性,形而上。
求其上,何顾其下?文白可不辩也。
作者: 江楼望雨    时间: 2012-1-1 20:07
::: 在 疏帘淡月 的贴子提到 :::
文与白,形而下;神与性,形而上。
求其上,何顾其下?文白可不辩也。
辩,抒见而已;其下,似乎亦非细事。语言习惯毕竟在发展。
作者: 执笔抒歌    时间: 2012-2-29 20:01
总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作者: 净涵    时间: 2012-3-1 19:47
::: 在 执笔抒歌 的贴子提到 :::
总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额~我给萝卜炒白菜起名“各有爱”其实混在一起很好吃。
支持前面那个醋的论。诗不在文字之上,生活永远是不变的主题。早在苏轼那个时代就已经讨论很久了。是稼轩好?还是柳永好?或许自己的不同时期也会喜欢不同的口味~~而之绝妙在于没有过多思量的句子。可遇不可求啊~~
作者: 执笔抒歌    时间: 2012-3-1 20:05
::: 在 净涵 的贴子提到 :::
额~我给萝卜炒白菜起名“各有爱”其实混在一起很好吃。
支持前面那个醋的论。诗不在文字之上,生活永远是不变的主题。早在苏...
炒的不好吃,腌制的好吃~
作者: 江楼望雨    时间: 2012-3-23 12:39
::: 在 净涵 的贴子提到 :::
额~我给萝卜炒白菜起名“各有爱”其实混在一起很好吃。
支持前面那个醋的论。诗不在文字之上,生活永远是不变的主题。早在苏..
离开了一段时间,冷落了关心话题的朋友。赔罪!
“生活永远是不变的主题”,这是真理。那颓废派的诸君,是真的生活在如其詩所写的那样的环境中,整天价哀哀切切?记起了一网友说过的话:没病,还是少呻吟的好!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