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聊聊那些一边吸毒一边从身上抓虱子的那些人 [打印本页]

作者: 长剑长歌    时间: 2011-8-23 13:38
标题: 聊聊那些一边吸毒一边从身上抓虱子的那些人
我们来假设一个场景:在一个宽敞明亮的房间,桌上摆着精致的甜点、白枣、红莲什么的。大家随意而坐,然后开始扯淡,没事儿从头上身上抓出来一个虱子,一边吸毒一边探讨些诸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此类的深奥命题。你怎么看这些人?
相信诸位可能会从道德的角度(你们不务正业,社会败类)、历史的角度(看看晚晴怎么灭亡的?毒品害死人啊)、经济的角度(吸毒吸得倾家荡产的人太多了,你们怎么就不吸取教训呢)高屋建瓴、义愤填膺得大喷口水,来展示我等国民在逻辑学、医药学、病理学上的伟大成就。
再假设一句,如果这些人是掌握着国家走向的当权者呢?诸君又将何为?也许付之一哂:“这些人,怎么可能?”但是,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曾经真实地发生在历史上,而且成为高尚、流行和风潮。
五石散,其主要成分大约是钟乳石、紫石英、白石英、硫磺、赤石脂五种石药。顺便表示一下,我实在无法想象这些个东西是如何服食的。据说嘉靖帝好求长生,炼金丹进补,有记载说,其便多彩斑斓,有金石色。服食五石散之后,恐怕情况也大致相同吧。以上为无责任推测。
服散之后,还需冷食、饮温酒、冷浴、散步。散步需疾行,又称行散。这一系列细微繁琐的过程,把药中的毒性和热力散发出去,可保无虞。如若行散不当,后果请参见魏晋著名清谈家、驸马何晏。裴秀也是因为服散后饮用冷酒身亡。
何晏曾说:服五石散非唯治病,并觉神明开朗。也就是说服散后因为热性的爆发,能令精神爽朗,面色红润。也许,魏晋时期选拔人才以及评价官吏的标准也可能是服散的原因。
可怕的并非仅止于此,何晏地位崇高,这一举动也符合当时的心理需求,然后五石散迅速盛行开来,哀帝、王羲之、房伯玉都嗜服五石散,服散更多的是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高门望族,皆以服散作为他们和寒门的区别。
魏晋名士轻裘、缓带、宽衣、大袖、木屐。望之只觉飘飘然欲仙矣。可惜,这很大原因是因为服散对皮肤造成了过敏甚至溃烂的伤害,只能尽量减少皮肤和衣物的摩擦。服散者不穿浆洗之衣物,衣物不洗以年月计,盖浆洗之后,衣物硬挺,于己不便。所以便出现开头描述的“扪虱而谈”的情况。并且因为服散风气的盛行,望之者但觉好高雅啊、高级死了之类。
合理的社会以合理为荣,反之亦然。
魏晋好服散,尚清谈,细细想之,其偏安一隅,或许皆与此有关。
引用两段话。皇甫谧曰:“近世尚书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必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余亦豫焉。”
管略说何晏被杀之前:“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11-8-23 20:55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今某些“掌握着国家走向的当权者”,虽然没有服食现实中的“五石散”,却在服食精神上的“五石散”。
作者: 幽冥隐士    时间: 2011-8-23 21:34
魏晋名士,引领时尚潮流啊

大部分潮流都是从上层走向下层的。哈哈
作者: 长剑长歌    时间: 2011-8-24 15:11
::: 在 古月求衣 的贴子提到 :::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今某些“掌握着国家走向的当权者...
古月前辈深刻。自欺欺人的和谐社会,掩耳盗铃的中华盛世啊
作者: 青青橄榄    时间: 2011-8-27 18:01
一边吸毒,一边抓虱子?已经够高难度了,嘴里还要念念有词"生命起源""国家大事"?这样的高人长什么样呢?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