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打印本页]

作者: 沧海飞语    时间: 2010-9-30 12:39
标题:
        阴雨一直绵绵,连续下了八天。昨天下午好不容易放晴,到六点左右又阴下来了---“坏了,又要下”,我心想。今早打开门一看,雨是没下,一场大雾铺天盖地而来,浓的化不开。数十米开外的楼房只见轮廓,飘渺迷蒙,有海市蜃楼之感,真如雾中看花。稍远处的山树河桥则是全无踪影,都被伊牢牢罩住,纳于怀抱。放眼四顾,只是一个乳白色的纱罩,或是洪荒时代的溶溶状充斥天地间;像舞台上人工制造的烟岚,不,那是流动的,这里似乎是铁板一块,死命罩着.....所有的差别,所有的色彩都不存在,被浩浩漫漫的单调的乳白色统治着,看不到一点参差。我努力在其中寻找诗情画意,遗憾。也许我真的太笨,也许因为我根本不是诗人,但我读过关于雾的诗章——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有点像,但这更多的是秦观制造的诗境,二者似而不同,因为前者不可见,后者还可赏;“苍山寂已暮,翠观暗将沉。终南晨豹隐,巫峡夜猿吟”,董思恭从地域上,以“豹踪、猿啼”来衬托雾,这里的想象成分极大,和作者的心境有关,所以不是很成功的写出了雾的状态;“氤氲起洞壑,遥裔匝平畴。乍似含龙剑,还疑映蜃楼”,苏味道的诗比较高明,“含龙剑”“映蜃楼”的比喻,很好的写出了雾的状态,不过,这是小雾轻雾,没有我看到的这场雾大而浓;再来看看皇帝老儿李世明写的雾吧,“拂树浓舒碧,萦花薄蔽红”,这就是更轻更薄的雾了,碧树红花依稀可辨,是一种朦胧之境了;李益的《晓雾》写得不错,“宿禽啭木散,山泽一苍然。漠漠沙上路,沄沄洲外田”,雾是不小,但还是有点物的轮廓;而韦应物说的“道骑全不分,郊树都如失”,像是大雾浓雾,是否和我今晨看到的雾一样呢?说到这,还真不能不提到一篇著名的《大雾垂江赋》,它见于《三国演义》,作者不详,有人说是清人所为。这里面对雾的描写很是大气,“溟溟漠漠,浩浩漫漫,东失柴桑之岸,南无夏口之山。战船千艘,俱沉沦于岩壑;渔舟一叶,惊出没入波澜。甚则穹吴无光,朝阳失色;反白昼为黄昏 ,变丹山为水碧”,这场江雾够大够浓,放眼只是混沌缥缈的一片。怪不得作者危言“盖将返元气于洪荒,混天地为大块”,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诸葛才骗的曹孟德十万利矢。果然高明。至于白居易、李清照等文人笔下的雾,那就“花非花,雾非雾”了,它只是情感的替代物和衍生物。

    古时的骚客们把雾写得神态显现,但我未能寻得一位来写写我看到的雾,这场混沌乾坤的山雾。这里引用一首我无意中翻到的霜天诗友写的拟古诗《雾》,许能描摹出山雾的神貌:“上咬天尊不放松,下令群峰掩峥嵘。一个朗朗清世界,纤手无声入混沌。”

    写完短文,我推门望去,雾散了,一地的阳光。蓝天如洗,远山染黛,近水如镜,真的秋高气爽。我想,也许雾里有景,景里有境,偶尔品之,颇有心得;雾里看花,朦胧之美,偶一玩赏,不无不可。但人还是长处在光天化日之下最为心舒,真的。
作者: 五月阳光    时间: 2010-9-30 14:50
学习!
作者: 花含烟    时间: 2010-9-30 22:34
父亲曾说“人生很多事,朦朦胧胧的感觉最好,不要看的太清。”我当时年少轻狂并不认同,到如今四处碰壁,才切身体会到这话的滋味。很多事,真的不要也不需要看的太清,长处在光天化日之下太招摇,皮肤和眼睛也都受不了。
作者: 沧海飞语    时间: 2010-10-2 09:02
::: 在 五月阳光 的贴子提到 :::
学习
不敢,谢谢关注。
作者: 沧海飞语    时间: 2010-10-2 09:04
::: 在 花含烟 的贴子提到 :::
父亲曾说“人生很多事,朦朦胧胧的感觉最好,不要看的太清。”我当时年少轻狂并不认同,到如今四处碰壁,...
也许吧,谢谢关注。
作者: 春逝空    时间: 2010-10-2 20:33
欣赏学习了。。问好飞语。
作者: 沧海飞语    时间: 2010-10-2 20:48
不敢,谢谢。问候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