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关于【正宫.叨叨令和塞鸿秋】韵脚声调变化的探索 [打印本页]

作者: 蟾宫醉客    时间: 2010-9-16 16:01
标题: 关于【正宫.叨叨令和塞鸿秋】韵脚声调变化的探索
      在目前常见的《元曲谱》版本中,【正宫.叨叨令】和【塞鸿秋】的曲谱一般是这样规定的:
【叨叨令】小令兼用。前四句多作对句。五、六两句叠,“也么哥”是定格。通体都叶去声。有得字体,叠字须用平声。
×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仄仄×也么哥,仄仄×也么哥,×平×仄平平去△。
【塞鸿秋】小令兼用。亦入[仙吕]、[中吕]。与[叨叨令]相同,唯五、六两句此作五字句。
×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平×仄平,×仄平平去△,×平×仄平平去△。
   在这里,明确标注了两首曲谱所押的韵脚皆为去声。
   在涂宗涛先生的《诗词曲格律纲要(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第一版)》“曲谱举隅”一章关于【叨叨令】的谱中,还援引了《南北词简谱》的文句:“也么哥句可不管文理为之。通体皆叶去声,切勿用上声韵”。在关于【塞鸿秋】的曲谱中,这样介绍:“本调与【叨叨令】相比,除不用也么哥三字之外,其余的句式、平仄均与【叨叨令】同。”此外还用括号注明:“本调通体宜用去声韵”。
   我们已经知道,不论词曲,最早都是配乐演唱的。词是配燕乐的歌词,以琵琶为主要乐器。因常用在宴会上,故称燕乐(古时燕通宴);曲是配胡乐的歌词,由于地域不同,南曲多以箫笛伴奏,风格柔婉,北曲多以鼓笛伴奏,风格豪放。词谱和曲谱所规定的声调,都是配合演唱用的。平仄声调不准确歌就唱不好听。随着词的乐谱已经亡佚,而曲的乐谱也不再使用,它们逐步演变成了吟诵谱:即不注工尺,只载宫调、注平仄,纯粹供人吟咏而不是为了歌唱。尤其是现代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诗词曲都面临改革和发展的考验。那么,在这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代趋势下,我们墨守成规“通体都叶去声”的旧谱,是不是有点僵化呢?如果我们按别格制成的曲子婉转流畅,能得到吟诵的愉悦和美感,是不是应该抱残守缺呢?我认为在散曲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上不妨探索一下。
   附二首实验作品,敬请读者吟诵体会,并拜会方家雅正。


[size=3【正宫.叨叨令】写赠
幽姿雅趣秋葳蕤,行吟小唱如流水。觉心谙世知经纬,陶情叙酒凭诗蕾。
曲苑好呀也么哥,花地好呀也么哥,菊仙气韵真优美。
【正宫.塞鸿秋】自照
工余酒后研词谱,浓茶滚水沾唇苦。乏才曲苑充班主,临屏鉴帖惭愚鲁。
长明一盏灯,不寐三更鼓,惜无硕果心如杵。

作者: 蟾宫醉客    时间: 2010-9-16 16:13
补助:
本文系理论探索,初学者尚请遵谱制曲。
作者: 墨韵    时间: 2010-9-16 16:53
学习!问好醉客!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10-9-16 23:09
我对曲谱尚没有研究,谈不上评论此观点是否正确,但是这种基于继承和发扬前人优秀遗产的探索精神,永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此帖已收入置顶帖子《散曲欣赏创作参考资料汇编--蟾宫醉客》中。
作者: 秋雨枫    时间: 2010-9-16 23:31
欣赏
作者: 贫道无德    时间: 2010-9-19 17:06
太难了..........呵呵..............继续学。
作者: 紫剑凝霜    时间: 2010-10-22 22:08
学习中。。。
问候醉客老师。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