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也谈宜兴方言 [打印本页]

作者: djunshu    时间: 2010-8-29 16:28
标题: 也谈宜兴方言
也谈宜兴方言
白发老翁
方言,即地方语言,它表达的主要方式是口语形式。宜兴方言俗称“宜兴话”,是宜兴人之间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工具。其归属古代汉语中的吴语系,列为宜兴方言点。方言是人类在不同社会历史、地理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现象。

宜兴方言若用现代汉语拼音注音,有时既会离谱,也会同时失去方言本音的原汁原味。因为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最小语言单位—音素符号是依据普通话语言(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法定的“全国通用语”)制订的,而用普通话来注音宜兴话,有时就很难说的通和说的清楚。有一笑话:某宜兴人出差北京,用餐时以普通话点一盘花生米(宜兴话“生果肉”),结果让服务小姐听成是“生狗肉”……

宜兴方言的词义、发音(语言的音韵)、语法(口语也有语法)以至词形和普通话词汇相比较差别是很大的。例如普通话的“太阳”、“时候”、“蜈蚣”、“提”、“发怒”、“玩”,在宜兴话里分别由“日头”、“辰光”、“百脚”、“拎”、“发火”、“别相”表示。这是“异词同义”。另有“同形异义”,即词语的文字形式相同,但表达的意义不相同或完全相反。例如:巴结—普通话注音【bā jie,是奉承,谄媚的意思,如说“巴结领导”。而宜兴话里另可指节俭的意思,如说“噶个人勿判只吃,日脚过得巴结(或“巴巴结结”)。又可指努力的意思,如说“噶个人做生活蛮巴结”。当然这里“巴”的读音并非【bā】,而是音同剥夺的“剥”【bō】。又例如表示活计的“生活”中的“生”和表示要生存发展的“生存”中的“生”,宜兴话,前者读如“桑”,后者则读如“森”,意思完全相反。也有“形义相同”,但复合词的文字形式中词素排列次序不一样。例如普通话中的“监牢”、“热闹”、“冰棒”在宜兴话里常说“牢监”、“闹热”、“棒冰”。

有些词语只有宜兴话里存在而在普通话里没有相应的词汇。例如“有清头”指懂事,有头脑。“镖”指液体从很小的通道里很急地射出来,这是近乎所谓“有音无字(有时不一定是‘无字’,而是一时找不到恰当的本字)”的方言。相反也有“一音多字”和“一字多音”。前者指方言没有固定的文字形式,常常是几种写法并存。如表示“雷电”意思的有“霍显”、“ 霍线”等。后者指同一个字的读音不一样,可文白两读,也可几种读音,以致很难注音或根本无法注音。这里的文白异读(在现代汉语词典或辞海中查无此条目)并非指汉语书面语里的“文言文”和“白话文”意思,而是指同一书面汉字在方言里有不同的读音。“文读”的读音大体与北方话(也是方言)或普通话相近;而“白读”的读音和北方话或普通话完全不同。例如“木知木觉”(意思即知觉迟钝、呆头呆脑)的“觉”和“困觉”(意思即睡觉)的“觉”只能白读,前者读如“谷”【gǔ】,后者读如“告”【gào】,即似“布告”的“告”;但“知觉”、“感觉”、“觉悟”、“觉醒”,只能文读,读如“决”【jué】,也即是普通话中的“觉”【jué】,宜兴话往往读成“脚”。

吴语中文白两读的字大约有300多个,在宜兴方言中的“日头”(太阳)、“日脚”(日子)、“噶日只”(那天)中的“日”只能“白读”如“热”;“日期”、“日历”、“日记”中的“日”只能“文读”如“实”。“工人”、“男人”中的“人”白读如“宁”;“人民”、“人士”只能文读如“绳”。由此“白读”不是“白话”,“文读”也非“文言”,二者是不可混淆的。

宜兴话又因地域或社会的变体,如城里、乡下、山区、窑场、氿南、氿北、东乡、西乡、职业、行业等的不同,虽都为宜兴本土话,但仍有较大的差别。即使地理方位相近,也存在表达上的离异。如同处宜兴东北方向的新庄、大浦对“棉线”的读音就不一样,大浦人读成“棉线”,而新庄人读如“面线”。又如同是叮嘱小孩外出不要顽皮、淘气,丁山话会讲:“勿要夜了外头瞎皮”;而新庄话则说:“消半路上聊荡啊!”这里的“消”是休要【xiao】的意思,“聊荡”是笔者借用的字形,“聊”应读第三声。

由以上方言音、形、义的“合离”、“异同”、“交叉”可看出其说、读、听、唱、写的不一致性。所以一地的方言出了地界,如不是在老乡之间交流,方言往往也就失去了语言的功能,这不能不说是方言本身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却带来了华夏民族风姿多彩的地域、社会文化特色。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这个音就是乡音,就是方言。尽管“南腔北调”但他的积极意义不仅仅是同乡之间信息交流,情感交融的工具,更是体现了群体所在城乡的人文个性,其保存和彰显的是这个地域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文化内涵和精神世界。易中天先生写过一本《读城记》,他读城,不仅是关注这座城市的历史沿革、建筑文物、风土人情,品尝一下那里的吃食,在街面上逛逛,更会学上几句方言民谚歇后语之类的,然后回来向别人学舌……他说“其实读城也就是读人”,从这些乡音土语中可以了解到深藏于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个性特质。我们宜兴有着千年陶都的美称,是教授之乡、书画之乡,出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人,改革开放后,又是太湖西岸、长三角地区正在崛起的经济、文化名镇,最近又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所以研究保护好宜兴方言,在地方广播和电视媒体节目上保留适当的方言空间,使方言这种本土文化元素得以传承、延续,同时让方言和普通话相互并存,互补双赢,发扬光大,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一座城市因为有方言,才能鲜活起来,城市的文脉才能绵延不断,城市人的精神世界才会多元和谐,多姿多彩。

                                                                           

[right]                                                                          2010.7.15[/right]
作者: 幽冥隐士    时间: 2010-8-29 18:56
赞同老先生的观点!
感觉本文所指其实有很广泛的共性,可以放诸所有方言皆准,只是以宜兴方言作为例子来举罢了。我会说杭州方言,老先生所举的个例基本上我都看得明白,挺亲切的!
作者: djunshu    时间: 2010-8-30 18:06
::: 在 幽冥隐士 的贴子提到 :::
赞同老先生的观点!
感觉本文所指其实有很广泛的共性,可以放诸所有方言皆准,只是以宜兴方言作为例子来举罢了。我会说杭州..
知我者隐士兄也!杭州方言是江浙话,属吴方言区。你我近在咫尺也!欢迎来白相……

                                                                                       ----白发老翁.
作者: 才尽更断笔    时间: 2010-8-31 11:26
方言语音系统的记录、整理、研究,不可用汉语拼音方案,都使用国际音标,这样更为精确。

有音无字之说,学界一般不轻易下这结论。只是相对于普通话而言吧。大多数做法是:在《尔雅》《方言》《说文》等书中查寻相关字词。毕竟南方方言保留古语词古音韵更多一些。

文白异读也需要慎重。如果不同地区采用造词法的理据不一,可能造成类似“霍显”“霍线”的现象(我只是猜测)。

方言字的确认需要大量的考证,譬如“巴结”,是不是用这两个字也许还要待查。也许是“巴节”呢?

问白发老哥一个问题:您说“巴”读得类似“剥”,那么,宜兴话里单韵母a是不是都读成类似o?这样的论证可以类化,从而揭示一定规律,然后去确认其字。
作者: 村婆婆    时间: 2010-9-3 20:40
断笔老师说得对,古汉语发音有专门的音标,不过电脑上好像打不出,也很少有人能看懂。另外杭州话有些特别,它受官话影响。长三角的吴语区分界线与地貌类型界限比较吻合。曾经我也对吴语感兴趣。问好白发老翁!
作者: 神送的死命    时间: 2010-9-4 22:52
估计最后语言会慢慢的统一,大部分方言会消失,可能是因为人口流动太大的缘故吧。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