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浅说琴,略说筝 [打印本页]

作者: 岭上    时间: 2010-6-20 23:16
标题: 浅说琴,略说筝
浅说琴,略说筝

前些时日见过几帖,觉得大家对于古琴和古筝似有混淆之意,写此文,愿与同好共勉。

琴,今称“古琴”。相传有伏羲制五弦琴,神农亦斫桐而琴,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后文王武王于五弦之上各添一弦,琴得七弦,称宫商角徵羽文武。孔子时,琴制成。孔子学琴于师襄,学一曲,师襄说:今子于琴已习,可以益矣。孔子却说:未得其数。一段时间后,师襄说: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说:未得其志。又过一段时间,师襄说: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却说:未得其为人。再过一段时间,孔子对师襄说:得其为人矣。非文王其孰能为此?师襄惊叹:圣人也,其传曰<文王操>。孔子学琴,非为求其技,遣怀修身。礼记里面说“士无故不撤琴瑟”也是这层意思。

琴的典故很多。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得卓文君倾心。不过卓文君还是写出了白头吟,可见人心无常,呵,跑题。蔡邕闻烧柴之声辨得好木,救出,成琴,可惜木尾已然烧焦,是以得名“焦尾”。于伯牙和钟子期,一曲高山,一曲流水,千古绝响。稽康临刑前抚广陵散,后人无能出其右,故叹稽康死,广陵散绝。三国周瑜精于音律,有“曲有误,周郎顾”....

万物有制,琴亦如此。琴长约三尺六,虽古今有别,大致不离左右,终是依照人手臂的尺度。琴多为上桐下梓,二木相合而成。取桐木之虚疏,楸梓之坚密,轻以取声,重以聚声。琴腹有共鸣腔两个,发声时琴体随之共振。琴的每一个部位都有名字,比如岳山,龙龈,凤沼,雁足,轸子,各有其用,不一一描说了,只说一下琴弦和徽位。第一根琴弦最粗,发出的声音为低音5,逐次变细,分别为低音6,1,2,3,5,七弦最细,相当于6(此为正调,又名仲吕调)。我有一个朋友说琴律与古汉语的平仄也有密切的关系,我是不明白的,或许有。古时琴以蚕丝为弦,弹得久了,手上油脂浸透,弦渐润且透明,故称“冰弦”,大概与玉器包浆道理相仿。丝弦琴我只见过一次。如今古琴多以钢弦,钢弦的振幅小于丝弦,所以琴的琴面和岳山也随之调整。琴上有十三徽位,自右向左,从一徽至十三徽,再到徽外,嵌以金,玉,或者贝壳,用来标示音位,想来是取不同弦长振动时所产生的音阶不同。

琴的制作叫做斫琴,斫,斧劈。古人斫琴工艺复杂完美,延用至今。一张琴大致要经过选木,成形,刮胎,晾干,打磨,上漆,上弦等工序,历时约两年才可完成。琴面上的灰胎要用生漆和鹿角霜。生漆在传统家具的制作中用得频繁,因它硬度与光泽度俱佳,但它也有毒,部分人接触到生漆会过敏。刮灰胎其间要“披麻”,麻布可以保护灰胎不开裂,刮胎共计二十几次,灰胎从粗到细,逐层干燥,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而且对环境温湿度也有要求,好琴总之是得来不易。老琴多有断纹,断纹即因面漆,灰胎以及木器热胀冷缩性能不同,兼长久声音震动而于漆灰层生成的皱裂。人说老琴有断纹,失了"火气",声音更古朴。漆品,灰胎薄厚以及环境等等多方因素均会致使断纹生成,故不能仅以断纹来判断琴的年代及优劣。斫琴有分南北,虽南北气候有异,产木有异,保养方法有异,其实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古琴的款式不少,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是圣人琴,比如伏羲式,仲尼式,神农式。二是文人琴,比如焦叶式,落霞式。历代名琴如九霄环佩,大圣遗音,春雷,绿绮,奔雷.....

弹琴首先要明白“琴者,禁也”。琴者需正襟危坐,直颈,平肩,竖背,沉肘,舒腕,松而不散,心平无躁,气敛意凝。我想这是一种对待自己的态度,如同坐禅般,限制外在之形,才能专注于内在之精神。再说指法,手呈半握,手势虚空,发力自然,下指不可拖沓,否则声音不精纯,同一张琴,不同人弹来声音会有差异。右手通常留有指甲,指法:挑勾踢抹撮...左手不留指甲,以免走弦带出杂音,指法:按注吟揉.....琴的音色分为散音,按音,泛音。散音,顾名思义,只用右手弹散弦。按音,右手弹的同时左手在弦上按走。泛音,左手轻点徽位,离开的同时右手弹。人说泛音清高,作天音,散音沉厚,作地音,按音可幽远可低回,反复多变,作人音。指法当然要勤加练习,不过技艺之巧并非琴者所求,笑傲江湖里面令狐冲学琴的那段写得很妙,令狐冲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人物,呵呵,跑题:令狐冲虽然于音律一窍不通,但是天资聪明,绿竹翁授他指法和一曲极短的碧霄吟,令狐冲弹来虽数音不准,指法生涩,却洋洋颇有青天一碧万里无云的气象。绿竹翁说,令狐兄弟初学,但琴中意象已比我高,琴为心声,想是他胸襟豁达之故。

不得不提一下琴谱,琴谱很有意思。红楼梦里面有写,宝玉见黛玉看书,书上的字却一个也不认得,就说:“妹妹越发进益了,看起天书来了”。黛玉看的不过琴谱罢了。琴谱又叫减字谱,用简单的笔画代表指法,加上数字表示弦和徽位,记录的是动作而非旋律。

最后说说琴和筝的区别。首先外形不同,筝由瑟演化而来[未考证,不深究],有二十一弦,二十二弦,二十三弦。筝的发声为腔振,琴的发声为腔振兼体振。人距十步,闻筝不闻琴,距百步,闻琴不闻筝。没有验证过,不过琴音更有穿透力是实。再有筝弦紧,音脆而婉,琴弦韧,音悠而绵。筝节奏多轻快,讲求灵动,善用指力和小关节。琴节奏抑扬,讲求韵味,善用腕力和大关节。我其实觉得人们弹古筝的时候总显得很忙碌的样子,呵呵。筝曲有春江花月夜,琴曲有高山流水,筝的演奏戴假指甲,琴的演奏用的是“血肉之躯”.....

琴学深广,非我浅识和片言只语能详,就这样吧。

李白有两句关于琴的诗我很喜欢,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某种程度上,琴并非乐器而是处世哲学。


作者: 疏帘淡月    时间: 2010-6-21 00:28
先占个沙发!
好文章,来日慢慢读!
作者: 万古刀    时间: 2010-6-21 09:43
很想学琴
作者: 赵卓君    时间: 2010-6-21 10:48
乐器,唉……真是门外汉,
学习!
作者: 疏帘淡月    时间: 2010-6-21 11:52
今天仔仔细细的读完,受益匪浅啊!
虽然不懂乐器,但却是喜欢音乐,喜欢古琴。
作者: 岭上    时间: 2010-6-21 13:39
::: 在 万古刀 的贴子提到 :::
很想学琴
支持,鼓励,加油,呵呵
作者: 岭上    时间: 2010-6-21 13:59
::: 在 赵卓君 的贴子提到 :::
乐器,唉……真是门外汉,
学习!
  世上数不尽的门,总有很多门我们是站在外面的。
把琴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了解了解其实也蛮有意思。
作者: 岭上    时间: 2010-6-21 14:00
::: 在 疏帘淡月 的贴子提到 :::
今天仔仔细细的读完,受益匪浅啊!
虽然不懂乐器,但却是喜欢音乐,喜欢古琴。
[em:38]
作者: 幽冥隐士    时间: 2010-6-21 15:59
岭上姐真是知琴之人,应该会弹得一手好琴吧?
很久没有在闲谈看到这样有内涵、有意义的文字了,如此原创文章理应加精,不知有无异议?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10-6-21 23:22
欣赏学习好文,赞同加精!
作者: 疏帘淡月    时间: 2010-6-21 23:48
如此有内容的文章,支持加精华!
作者: 岭上    时间: 2010-6-22 11:39
只略知一二,勉强能弹。
喜欢得很,也是学习。
补充,指正,讨论......欢迎之至。
本文得淡月君,刀兄,赵当家,隐士,古月兄赏读,我已然觉得欣慰了,呵呵。
作者: 一醉千愁人    时间: 2010-6-22 15:25
细品,欣赏和问好
作者: 神送的死命    时间: 2010-6-22 21:24
可惜我对音乐一窍不通。
喜欢此文。
作者: 愚讀軒吟    时间: 2010-6-23 10:00
人如其文...其文如人哈....向往中....支持加精....
作者: 涔北村人    时间: 2010-6-23 18:14
昔见浙江博物馆中展览,有唐代古琴一张,似名九霄环佩者,云系西蜀雷氏所斫,伏宓式.从何而得已忘.
古琴派以海虞号称正宗, 扬州派虽衍自海虞,然亦自有特色,

尝游海虞,至言子墓.南国夫子,操琴得圣人之正.宰武城答圣人"杀鸡焉用宰牛刀"之謔,正以操琴乐化下民也.

楼主之"筝由瑟演化而来[未考证,不深究],有二十一弦,二十二弦,二十三弦。"   如读义山锦瑟诗者,无不知黄帝闻五十絃而悲之,命剖为二得二十五弦故典, 然不之唐时瑟果二十五弦不?幸方家正之.也备一说.五十弦可一笑置之.
作者: 岭上    时间: 2010-6-23 23:26
问好一醉千愁君,谢君赏读鼓励

谢神命,谢谢赏读鼓励,问好

问好愚讀軒吟,呵呵,谢谢赏读鼓励
作者: 岭上    时间: 2010-6-23 23:38
谢涔北君赏读,问好。

唐琴九霄环佩,因后人补以朱漆,外观十分特别,君得以一见,羡慕,呵呵,如果能弹一下,那....:8)....不若有些名琴,貌存音损,难以复用,据说九霄环佩的声音是极好的。

古琴流派我是不懂,尚不能分辨其间的差别,好似有广陵,浙派,虞山派(也是君所说的海虞派吧)。吴景略先生似是虞山派(有点武侠的意思),他的潇湘水云是最好的。不知流派是不是多就技法而言?
我自己觉得弹琴无所谓正不正宗,技应法于自然,效于心。指法虽千变万化若说穿了就是“科学的运用人体机制”。人体自有机制,就说“坐”,坐应使百会和尾闾二穴持于一线,头颈“上领”,如此即使时间长久也不至疲劳。弹琴也是如此,应该是自然有效就好,技是经验所积,求四字:随心所欲(无招胜有招?:|)。不知我这是不是臆断,慢慢体会,日后再说与诸君知道。

如宰所言,我可是小人学道,呵呵。儒有“乐”,道有“乐”,我是亲道远儒的,叫做人各有志,正误无分。

筝由何来,似乎并未有定议,由瑟而来是一说。诗经有: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而筝始于秦,瑟的存在确实是比筝要早。抛开流说典故不谈,瑟与筝构造相同,且二者具首尾有岳山,弦下有弦柱。二者皆五音定弦(不过琴也是五音定弦,嘿嘿),弦数也都够多的。
从五十弦到二十五弦传是瑟弦由多而少的变化,想想也是情理中,瑟大多为二十五弦,二十几弦弹起来都很忙碌若是五十弦还了得?筝起初似乎是十几弦,后来才增加到二十几弦。瑟与筝有似有别,筝也并非取而代之,不如说二者颇有渊源吧,古弦乐还有箜篌,与琴瑟筝同列“本门”乐器,呵呵。其实我对筝知之甚少,琴筝之别,如文有不当请不吝指正。

再谢涔北君临帖 ;)。
作者: 涵蕊    时间: 2010-6-24 17:40
恭喜加精!文很好,再配段岭上姐姐的琴或者筝应该就更好了~~~~
作者: 岭上    时间: 2010-6-25 20:49
谢谢涵蕊妹妹赏读鼓励,问好
修炼好了就来
作者: 桃花飞绿水    时间: 2010-6-26 09:00
岭上有心!
作者: 岭上    时间: 2010-6-26 21:02
谢谢桃花:8)
作者: 菊紫    时间: 2010-6-28 00:03
不会琴也不会筝,虽然很黄,还是喜欢听。
学习,问好!
作者: 岭上    时间: 2010-6-28 00:17
谢谢菊紫赏读,一起学习,问好
作者: 童言    时间: 2010-6-28 00:23
恭喜加精!才女学问令小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作者: 岭上    时间: 2010-6-28 00:38
谢谢童言。也是因为喜欢才慢慢了解来的,东鳞西爪,不算学问了,呵呵。倒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古琴。
作者: 寥廓冬雪    时间: 2010-7-4 15:51
受益匪浅!理应加精,祝贺!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