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生死都在天地大美间
[打印本页]
作者:
秦淮书生
时间:
2010-5-30 20:07
标题:
生死都在天地大美间
滕 军
初秋,夏的余热尚未消除,天气酷热依旧。连日来为了“一盘棋”信息采集,走村访户工作也一直持续着。
傍晚时分,一天的工作接近尾声,我和几位同事被一好客的农户留下吃晚饭。这人山里人纯朴模样,但手艺非比寻常,几个小炒足见其火候精妙,打听之后才知晓,原来他以前是部队上的厨师。我们就在他家的庭院,摆上四方大桌,一壶自家酿的米酒,几碟野味小炒,好不痛快,大概这就是“人间有味是清欢”吧!
席间,三巡过后,大家便放开了, “龙门阵” 天南地北到处摆。酒正酣时,无意中听到同事高声说的一句话,“我说啊!天地是主,人是客。古往今来,人是一批一批地来,又一茬一茬地走,可是山还是那座山,亘古不变。”正吃得酣畅的我,猛的一震,于是很慎重地抬起头,及其庄重地远眺着对面那些连绵的山,而后俯视良久于屋下那印着余辉,波光粼粼的湖面……
近日来,不慎染了风寒,一月有余不见好转。卧榻之时偶然想起前些日子在那农户家里的听闻,便仔细思量起生与死的涵义。既然人有生老病死,又无法回避的事情,那么想清楚,弄明白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以前,我是极力回避这件事情的,说是逃避也不过分。内心深处根本排斥提及与死相关的事。大学时的一段往事至今留有印象。大学讲堂上,教授、学者走马灯似的换,很多老师现在已经记不起他们的名字,包括一位当时很有名气姓肖什么的教授,他给我们上当代文学时候,其中一个课题就是“死亡文学”。至今清楚地记得,一看到他在黑板上写的这几个字,我就很反感,心里还暗自嘲笑他,好不容易混到个博士后,居然研究这么无聊的课题。
任时光飞逝,流年偷转,现在努力想回忆起当年肖教授在课堂里的点点滴滴,真是遗憾,实在是苍白的可怜。
其实细细数来,对生与死的命题并不陌生,只是一直以来都没有认真整理,所以至今没有形成系统认识。翻遍记忆,最先想到的是小学时课文里中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类的话。再者是上初中时,在老师的鼓动之下,想做个文学小青年。摘抄本里曾摘抄过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名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与死绚烂与静美,至善至美,至真至纯,生与死两种境界演绎到了极致。我想这样的人生,或生或死,与谁都了无遗憾。
就在昨日,我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母亲告诉了一件使我惊讶的事情,小巷里那个买菜的全叔喝农药死了。母亲说他身体多病,与儿女又有多年宿怨,想不开,喝药了!如今留下一个半路老伴,于人世悲情地活着。
——不该啊!我沉重地叹息。
放下电话,陷入了漫无边际地凝思……
全叔是一个勤劳、勤俭、和蔼的好人。每天天刚刚亮他就推着板车到自家地里摘菜,然后拉着菜到集市上卖,很晚才收摊,卖剩下的老菜叶子从来舍不得丢,拿回家和老伴煮着吃。我们住的地方是城中村,外地租房子的人特多,全叔家又在路边,因此,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酷夏或者寒冬,屋子里都堆满了看电视的人,全叔从不生气,总是乐呵呵的。不管来多少人,他都能解决“座位”问题。有时夏天还摆上西瓜,冬天的桔子更是满屋都是,来人可以随便吃。
怎么就死了呢!
——还是自杀!
也许他活着很痛苦吧!
死者已矣,生者犹存。人应该活着,即使痛苦难当,也应该努力探求一种活着的必要,珍惜上天赐予的人间。
几千年前孔子的学生向孔子请教“死”是什么?孔子回道:“不知生,焉知死?”,我猜季路的本意是想知道死是怎么回事,由此再来决定活着的时候干些什么。遗憾的是季路没能知晓“知死而后生”。然而几千年后史铁生在艰难的岁月里抗拒着沉沦,在地坛中痴痴地思索生与死:生死都是一个不可争辩事实,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因为上帝在每个人出生之时,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不管是孔子,还是史铁生,还是其他,尽管他们在生死的理解上存异,但其本意都是为了更好的活,殊途同归。
只有看清生与死,生命才能豁达,才能归于平淡。当生命绚烂时不掩饰,静美时不张扬。这正如各家流派传承千年的精华:儒家提倡的世人要活在当下,道家让我们的心举重若轻,而佛教却给芸芸众生种植了一块美丽的彼岸花。因此,留取丹心也罢,身老沧州也罢,都是真实地存在于天地之间。
只有人生大美,才能穿行于天地大美间。
作者:
花含烟
时间:
2010-6-5 14:46
欣赏。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