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国破山河在——读《崇祯皇帝》
[打印本页]
作者:
凤翎君
时间:
2010-1-4 09:20
标题:
国破山河在——读《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以恢宏的气势细腻的笔法把读者带回了3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通读全书,品味由历史人物出演的一幕幕大戏,可知明灭、顺亡、清兴当是历史的必然。
1627年,崇祯登极。在他在位的仅仅17年间,外敌入侵、人民起义、朋党当道、宦官专权这些任一项都能断送整个帝国的痼疾一起发作,令其虽有中兴之志仍不免成亡国之君。
传统历史研究认为崇祯皇帝的亡国大致原因有二:一是客观原因:中国传统的封建统治历经一千多年的发展,到明代已经穷途末路。人口的激增,新生产要素的出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在普遍的武将怕死,文官爱钱的大趋势下已不是崇祯皇帝一人之力可以挽回;二是统治者个人原因,崇祯皇帝虽有中兴之志,但为人刻薄寡恩对大臣用时倚为肱骨,弃时动辄大开杀戒抄家灭门,《崇祯皇帝》中有名有姓的被杀大臣就有十余人,其中甚至包括首辅薛国观,总督熊文灿。崇祯的阴狠刻毒最终造成了人人自危,不敢任事,众叛亲离的局面,而这也正是清兵入寇,义军入北京可谓如入无人之境的最直接的原因。
从《崇祯皇帝》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看,作者在史和文的相互兼顾,以及如何在旧曰的定论上,推出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方面找到了平衡点,使得写作更加游刃有余,而这一点正是当代无数历史小说难以企及的。《崇祯皇帝》一改角色脸谱化的传统写作方式,把在宫廷斗争、内忧外患中苦苦挣扎的崇祯皇帝通过其对嫔妃、大臣、宦官、子女的态度血肉丰满的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公平的说崇祯皇帝并非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之徒,其勤政在太祖之后的明代诸帝中所仅见,特别是与20余年不理朝政的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设置崇祯垂死挣扎这一主线的同时,《崇祯皇帝》以副线形式分别再现了明末农民战争的发展情况与满清的崛起。书中对敌对三方的艺术处理犹如高峰对峙,细品方知满清取代明王朝统治中国绝非历史偶然:当明王朝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策略,一度使农民起义陷入绝境的时候,恰到好处的入寇使得李自成有机会退至商洛山中重整旗鼓;当名将洪承畴率十三万大军救援锦州的时候,能看出明军煌煌之阵的背后是有前权而无后守,一战破明军;当李自成率军进攻北京的时候能够不被50万大军的表象所迷惑而是通过对局势的分析正确判断出义军真实兵力,以上种种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满清这个昔日塞外的游牧民族正在逐步崛起,成为逐鹿中原的新生力量。对比崇祯皇帝在内忧外患中的徘徊不定,李自成在满洲情况上的茫然无知,盲目乐观的认为得北京即可得天下,高下可谓立判。
可以说《崇祯皇帝》是一篇成功的历史小说,这不仅体现在作者的写作手法上,也体现其思想立足点上,尤其是作者竟能以一幕幕的历史悲剧诠释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命题——皇帝不过是历史的奴隶。而这也使得崇祯皇帝俄狄浦斯式的抗争与亡国更加富有悲剧色彩。
读罢此书我不由的陷入了沉思之中:回想几年前参观过的吊死崇祯皇帝的那一棵老槐树(真正的文物已经在文革中被砍掉了,这不能不是说是个遗憾)不由得慨叹万千:槐字鬼木相逢,木伴鬼生,莫非崇祯皇帝吊死在这颗老槐树下冥冥中早有天意?
作者:
赵卓君
时间:
2010-1-4 19:38
好的人遇上了坏的时机,确实有很大困难!
楼主好介绍!
作者:
潇瀛
时间:
2010-1-6 22:16
崇祯是一个悲剧。和他自身的性格有关系,也和那个时代有关。
作者:
菊紫
时间:
2010-1-6 23:00
好的人还难说,多少是有些病态的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