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谈谈七律中二联的结构安排 [打印本页]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09-10-6 23:03
标题: 谈谈七律中二联的结构安排
最近浏览了中华诗词论坛,赏读了本文,觉得很有价值,特转贴于此,供大家一阅。

谈谈七律中二联的结构安排

来源:http://bbs.zhsc.net/dispbbs.asp?BoardID=167&ID=52191&replyID=&skin=1
作者:濯缨轩主人(中华诗词论坛  版主)


前不久看见一个诗友在跟帖中说最怕七律的两个对子,我回帖时信口开河,说要谈谈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不好谈,我也没有什么新东西,都无非老生常谈。这个问题,写到一定年限和水平的诗友都会有所了解,我讲漏的请大家补充,目的是希望能对新手在七律的谋篇布局上有点帮助。
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两个对子。
一、本联之间的问题
对偶有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借对、流水对、错综对等等的讲究,一般的谈格律的书都会谈的,姑且从略。我谈一下本联的几个禁忌。
1、忌合掌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很重要。
同义相对谓之合掌,这是诗家之大忌。
合掌一般指实词。如王藉的一句很有名的句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虽然有名,常被人们引用,但它却犯了合掌之忌,如“噪”对“鸣”之类,还是力避为好。
问:既然合掌,为什么还成为名句?
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钻牛角尖。正象很多唐代名家名诗一样,如崔颢的《黄鹤楼》,如杜甫的拗律,都是不足为法的。另一个原因是唐时格律初定,许多规则都没有完善,都在探索之中。我们不能把唐人尚未定型的东西奉为圭臬。王藉是南北朝时的人,我们不要以后来的规则来要求他。我们也应该正确对待名家,好的,我们当学习继承,不好的,我们也应该有敢于扬弃的勇气。
诗句往往要运用虚词来调节语势、舒缓或加重语气,这些虚词往往同义,一般说来,这不算合掌,但若用得太多,也应避开为好。如李商隐:“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珍珠始是车”,这里“何须”对“岂得”、“方为”对“始是”,说来说去一个意思,虽是名家,也不必仿效。
为什么要忌合掌?这是诗词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诗歌的语言特点是凝炼、浓缩,言约义丰,孕大涵深。在有限的字句中,要尽可能让每个字充分发挥作用,同义相对,岂不浪费?
2、忌黏滞
此一忌与合掌近似,即上下句意思太近,近乎合掌。
人说散文如散步,诗歌如舞蹈。既然是舞蹈,步与步之间的跨度就要大些,要拉开距离。如果句与句之间的意思太近,语言就缺乏张力和含量,就显得黏滞。兹举一例:
《过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
当年血火满人寰,万里长征自此山。肩扛红旗穿弹雨,手持白铁闯硝烟。
松间应有刀痕在,石上宁无血迹残。今日轻车凭吊处,古祠老树似能言。
此诗的作者正是濯某。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其中一支红二十五军就由本县南部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出发。1994年我奉命驻村,就住在离此地不远的一个村,当时我就去凭吊遗迹并写下此诗。且不说内容,也不说用韵过宽等等,单看中二联:颔联“肩扛”对“手持”、“红旗”对“白铁”、“穿弹雨”对“闯硝烟”,上下句说的差不多都一个意思。颈联也同样。我不惮自暴其丑,就是希望新诗友们能从这个例子悟出这个问题,并在创作中尽量避免这个毛病。
黏滞的问题不仅在一联的上下句之间,整首诗各联之间都有可能出现这个问题。总之是尽可能拉开句与句、联与联之间的距离。但要注意,拉开距离不能拉断了义脉,拉得上下意思联不上了可不行。一首诗最重要的还是义脉贯通。书法讲究笔断意连,语句不管怎么拉开距离,意思要始终保持一脉贯注。
3、忌死对
对偶须工,这是常识。但是,若一必对二,天必对地,雨必对风,如《笠翁对韵》一般,那是村学究教村童对课的死法子,听不得。“阵而后战,兵家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岳飞语)。若过于拘泥于工对,会使对偶毫无生气,对成死对。这样例子很多,我做版主以来,常见有的诗友把对子对得太呆板。但我不能拿来做例子,恐伤自尊。所以我只能泛泛的说。
把对子对活,说来简单,其实很难,它很需要功力。一、得有很好的学养,知识面得宽;二、得有很好的悟性,善于联想和想象,能把天上地下宏观微观仙家冥界古典今事等等信手拈来,并且对的天衣无缝,这的确非一日之功。
二、两联之间的问题
1、忌结构雷同
句子是由词组(短语)组成。词与词可以按多种方式组合,如:联合、偏正、主谓、动宾等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谈句子的结构了。
从本联来说,上句下句的结构必须相同,否则就不是对偶。
从上下联来说,结构绝对不能相同,否则就是犯了结构雷同之大忌。
整个两联的结构雷同,不用说是不行的。便相对应处,如头两字、头四字、末三字结构相同也不行,起码是不好。
还举我自己的例子吧,免得有人跟我打官司:
我前些年曾游襄阳,对襄中风物十分眷念。有诗友鹿门酒隐常写咏襄樊的诗,有一首《减字木兰花》不错,由此触发,我也写了一首七律,贴在他的帖子后面:
正我多情思旧事,读君减字木兰花。岘山入眼岚烟紫,汉水连天鹭影斜。
古屋每疑庞老隐,前村应即浩然家。风光欲与先贤共,歌席平分览物华。
我当时是随手敲上来的。发了之后一看,坏了,结构雷同了。大家看看,是不是结构雷同了?上联前两字“岘山、汉水”,下联是“古屋、前村”,后三字“岚烟紫、鹭影斜”“庞老隐、浩然家”。
后来我就改了改。颈联变成了:“每见村疑庞老隐,可能屋即浩然家”。前半截算是变过来了,后三字还是没改过来。因为有了这个瑕疵,这首诗我也不大喜欢了。
2、忌用事太满
我家在离城十几公里的一个乡镇上,后来这乡那校的调动,很少回家。有一次回家住了一夜,写了一首《还家》的诗:
梦里家山一笑温,红砖碧瓦映重门。十年踪迹同王粲,两幢屋庐欺子云。
欲效渊明栽菊柳,不教张翰忆鲈莼。明朝又是风尘远,独对青灯到夜分。
这首诗表达了我对漂泊生涯的厌倦以及对父母之邦的无比眷恋。过若干年我整理旧稿时才发现问题,就是中间太满了。然而此诗毕竟有纪念意义,又舍不得去掉,只好在旁边批一行字:“中二联并用四典,嫌满”。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三潭风景名胜区搞开发,拟编一本《三潭题咏》的书,向我的老师征稿,我的老师又命我代为,并把三潭那边寄来的资料都寄给了我,其中就有当地诗人写的示范作品,其中一首先写大禹,再写关羽,再写岳飞,再写牛皋,大概还写有明代的杨琏,总之是把与三潭有关的历史名人,能塞进来的都塞进来了,好不好哩?大家打分吧。
七律的中两联,最好分下工,或一联写景一联抒情议论用典等,总之是上下两联得富于变化,显得有虚有实,就象一幅山水画,哪能满篇黑墨呀,总得留点空间,画点云,画只鸟,或什么都不画,就那么留着,让人看出一点什么“秋山平远”来,这才有意境。
还是把我当时写的关于三潭的一首抄在这里吧。
《平靖关怀古》(属于三潭景区)
劈地开天记禹功,玄龟犹镇此山中。江河万里残阳冷,华夏几回战血红。
关帝旌旗翻夜月,岳王鼙鼓动秋风。从今四海为家日,醉舞酣歌庆大同。
这是我早年的作品了,现在看来自然说不上好。但却避免了满的毛病:首联从神话传说写起,颔联写景带抒情,为平靖关勾勒一个苍凉阔大的背景,颈联写与此有关的两个古人,资料上的古人很多,我只选择了这两个,以示怀古之意,尾联收束全诗,现在看是落套了。当时我也只不过这个水平。
3、忌不分层次
中二联不能孤立地看,我们得把它放在一首诗的整体中来处理。七律的结构,大致可以这么说,首、颔、颈、尾的关系,就是起、承、转、合的关系。首联破题立意,颔联得“承”,不论结构还是立意,都得“承”,颈联就得"转"了,得为尾联的收足全诗作铺垫。既然中二联是承和转的关系,必然要有层次感。
还以我上面的《平靖关怀古》为例:
首联,传说平靖关的那座山是大禹治水后以玄龟镇此而化成的,是破题立意(怀古);颔联出句是承上,对句“战血红”是启下。因为“战血红”才写到关羽、岳飞这些与此相关在此战斗过的英雄,并向珍惜今天的和平这个主题转;最后收尾。--此诗成不成功不说,起码中间两联的层次是分明的。
我见过很多中二联层次不分明的诗。
我这里有几个老同志也写诗词,大多写的也很不错了,但也有不太好的。有一个写灵山,中二联一写山二写水三写花四写鸟,完全是并列式的排比句,当然,结构也雷同。原诗我就不举了。老同志写着玩可以,我们年轻的诗友可得高标准严要求才好。
七律的中二联都写景的例子也很多,但得安排好,一定得分出层次来。或一联大景一联小景,一联近景一联远景,一联动物一联植物。还得注意结构的变化,给人一种揖让错落之美。
我初做版主时,见有个诗友写家乡新貌的一首七律,中间也没有层次,并列平行地写。我当时的批语大致是:若如此写,写200句大概也写不完,只是这样写不象七律,倒象是快板书。--如果有诗友过细,应该还可以查到这个批语。这话很刻薄,我现在不会这样批帖子了。
中间两联不分层次,并列排比地写,正象快板书。这个说法是不错的。我们千万不要把很典雅的七律写成快板书了。
律诗的禁忌以及其它注意事项应该还多,我今天就说这么多吧。我讲漏的大家再补充。当然,讲错的大家只管批评。
最后再说一点废话。上面所谈,只是一些技巧性的问题,还属于“诗内工夫”的范畴,若想真正把诗词写好,第一还是“诗外工夫”。当然,这是题外话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2 18:07:34编辑过]
作者: 疏帘淡月    时间: 2009-10-6 23:14
学习了,若领悟一二,方不辜负古月兄之劳。
呵呵
作者: 丹诚子    时间: 2009-10-7 00:57
按此严格要求,纵是杜甫也有相当多的合掌之对,奈何????
作者: 五龙闹海    时间: 2009-10-7 07:13
好贴! 我手中刚好有一份同样的复印件,诗社发给大家的——很喜欢!
古月兄辛苦!  敬茶~~~~
为方便大家查阅,已经集入《“霜天”版古典诗词知识应用文集(新手必读)》。
::: 在 丹诚子 的贴子提到 :::
按此严格要求,纵是杜甫也有相当多的合掌之对,奈何????
现在截取本文的一段来解释(起码我是这样以为的)——
“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钻牛角尖。正象很多唐代名家名诗一样,如崔颢的《黄鹤楼》,如杜甫的拗律,都是不足为法的。另一个原因是唐时格律初定,许多规则都没有完善,都在探索之中。我们不能把唐人尚未定型的东西奉为圭臬。王藉是南北朝时的人,我们不要以后来的规则来要求他。我们也应该正确对待名家,好的,我们当学习继承,不好的,我们也应该有敢于扬弃的勇气。”
作者: 杨恩羿    时间: 2009-10-7 08:14
这个问题很复杂,写诗就像做人。过于呆板也不行,这同旧八股有何不同。自古佳句无需工,天然人人读得懂。
作者: 五龙闹海    时间: 2009-10-7 08:47
::: 在 杨恩羿 的贴子提到 :::
这个问题很复杂,写诗就像做人。过于呆板也不行,这同旧八股有何不同。自古佳句无需工,天然人人读得懂。
这个问题之探讨,由来已久。近体诗从产生到今天,被形容为“带着镣铐跳舞”。呆板——自不可取,符合格律、意境美的佳句亦比比皆是。本篇只是“谈谈七律中二联的结构安排”,与“天然人人读得懂”并不矛盾。
作者: 春风不渡玉门关    时间: 2009-10-7 08:54
慢慢学来~~~~~~~~~
古月兄辛苦了!
作者: 梅岭山客    时间: 2009-10-7 09:23
受益
作者: 偶尔冒个泡    时间: 2009-10-7 10:07
::: 在 古月求衣 的贴子提到 :::

3、忌不分层次
中二联不能孤立地看,我们得把它放在一首诗的整体中来处理。七律的结构,大致可以这么说,首、颔、颈、
尾的关系,就是起、承、转、合的关系。首联破题立意,颔联得“承”,不论结构还是立意,都得“承”,颈>联就得"转"了,得为尾联的收足全诗作铺垫。既然中二联是承和转的关系,必然要有层次感。
再学习。

倘若四联如此落实,势必如古月兄所言----显得“满”。

愚以为:

律诗的一、二、七、八句当分别对应起、承、转、合的关系。(单独列出可作绝句)而颔、颈两联只是为了烘托主题。

呵呵,霜天不乏律诗高手,愿与诸兄探讨。
作者: 丹诚子    时间: 2009-10-7 12:47
::: 在 五龙闹海 的贴子提到 :::
好贴! 我手中刚好有一份同样的复印件,诗社发给大家的——很喜欢!
古月兄辛苦!  敬茶~~~~
为方便大家查阅,已经集入《“霜天”版古典诗词知识应用文集(新手必读)》。
现在截取本文的一段来解释(起码我是这样以为的)——
“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钻牛角尖。正象很多唐代名家名诗一样,如崔颢的《黄鹤楼》,如杜甫的拗律,都是...
五龙诗友之语亦有道理!
但诗律之格式由来己久,且唐诗本就以唐朝之诗发展为一个顶峰,历来本就成为了圭臬,难道君台还有疑异??
?????
我们现在所写之诗,己不能超越唐朝,那么就应该以唐诗为基准,来刻划我们内心的理想世界。
写诗本就是戴着镣铐跳舞,很多合掌之对原本就是要有非常多的对仗来说明,解释,分析,调停这些诗词之内容的,如果一旦听从了本帖 的所有教条,那就不用来作诗了。
一则是高调合掌会太满,一则是不能以唐诗为圭臬,一则是戴着镣铐跳舞,一则又是不要钻牛角尖,诸如此类的法则,令我们无所适从,该听谁的好呢?
我从来都认为《黄鹤楼》乃千古名篇,李白都自叹不如,现在君台拿出来一番调侃,难道阁下之诗,高过《黄鹤楼》??????
作者: 蓝竹幽幽    时间: 2009-10-7 12:48
来学习了,受益!
作者: amonk    时间: 2009-10-7 12:51
确实值得学习参悟!!!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09-10-7 13:30
诚谢楼上各位临帖、探讨!所提出的问题,就我的水平而言,难以一一作答,敬请各位见谅!但完全回避也属不妥。
为此,我觉得文章最后一段话应该对我们有所启示——上面所谈,只是一些技巧性的问题,还属于“诗内工夫”的范畴,若想真正把诗词写好,第一还是“诗外工夫”。
打个比方:竞技体育的优秀运动员,无一例外需严格遵守所从事项目的“游戏规则”,相当于本文所述之“诗内工夫”。至于成绩好坏,就取决于自己的训练条件、水平等,相当于本文所述之“诗外功夫”。
以上所述,如有不当之处,恭请各位指正!
顺便纠正8楼“势必如古月兄所言”——本文是转贴,并非我之所言!
作者: 山海风云客    时间: 2009-10-7 14:10
读来深思,也多次考虑过这个问题,支持这么友好热烈的探讨,一言两语说不清楚,先引用几个观点——
一、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說:“或問文章有體乎?曰無。又問無體乎?曰有。然則果如何?曰:定體則無,大體則有”;
二、清人章學誠《文史通義·文理篇》也說:“文學之事,可授受者,規矩方圓;不可授受者,心營意造”。
    首先,本人同意以上观点;转到律诗中间对仗上,觉得也是适用的,格律是为诗情立意服务的,当然以意为主;反过来,好的格律手法又能更好的体现诗情,更具有兴发感动的作用。
    叶迦莹先生集半世纪古典诗词的研究心得,提出“兴发感动”之说,集创作、审美、批评、鉴赏于一体,以其所表现的感发生命之质量,和传达之效果作为该说的根本依据。这一古典诗学、词学的重要研究成果,对于已具备独立品格,又不乏与古典诗词血缘相系的中国新诗、中国现代诗或现代汉诗来讲,在转型期探询有效的审美“度量“,不止具有借鉴意义,更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这恐怕是最应该首先关注的呢。
    所以,当实在不能完全遵守对仗格律,可以适当突破、放宽,比如老杜格律精严,但也有类似的突破——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常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君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落水益沾巾。
    读来无限感慨,确是好诗!但是“旧入故园常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的对仗,旧入——如今,意义上很相对,词性就就属于宽了。当然,我们可以想象,绝对不是老杜不能更严密些对仗,很可能是他觉得如此写最能恰当的、完整的揭示当前处境与心境。
    可见,如何来看待中间两联对仗问题,必须与诗情、立意及其最恰当表达的表现手法结合来看,单纯以客观的格律硬性要求,未免有些严了;需要辨证对待;
    不过,尽善尽美,文质彬彬,是每位写诗人的追求,如果能够使诗情立意与格律手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尽心尽力呢?
作者: 纫佩折兰    时间: 2009-10-7 15:46
好好学习!!!
作者: 松风月影    时间: 2009-10-7 20:42
无规矩不成方圆,凡事都要有度,诗词定律我是支持的,我虽然不习惯,但也求律调法则,力求字句形式上和声调搭配上尽量做到统一。。。
支持古月转帖,以供大家学习。。。
作者: 唐大用    时间: 2009-10-7 21:08
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是人们的追求目标。好句确实让人回味无穷!但新学者也不必太过拘泥,一定要自然流畅最重要。否则,也出不了好句。
作者: 五龙闹海    时间: 2009-10-8 11:25
::: 在 丹诚子 的贴子提到 :::
五龙诗友之语亦有道理!
但诗律之格式由来己久,且唐诗本就以唐朝之诗发展为一个顶峰,历来本就成为了圭臬,难道君台还有疑异???????
我们现在所写之诗,己不能超越唐朝,那么就应该以唐诗为基准,来刻划我们内心的理想世界。
写诗本就是戴着镣铐跳舞,很多合掌之对原本就是要有非常多的对仗来说明,解释,分析,调停这些诗词之内容的,如果一旦听从了本帖 的所有教条,那就不用来作诗了。
一则是高调合掌会太满,一则是不能以唐诗为圭臬,一则是戴着镣铐跳舞,一则又是不要钻牛角尖,诸如此类的法则,令我们无所适从,该听谁的好呢?
我一介诗词爱好者,只是支持本文的观点而已。这样的问题,限于我的水平,实在难以说明。
我从来都认为《黄鹤楼》乃千古名篇,李白都自叹不如,现在君台拿出来一番调侃,难道阁下之诗,高过《黄鹤楼》??????
事实上,我只是说出自己对本文观点的看法,不强加给任何人。有“调侃”吗?  如此激动,何以探讨?
作者: 墨淡如烟    时间: 2009-10-8 13:40
好贴!古月兄辛苦!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09-10-8 13:41
回丹诚子朋友:
::: 在 丹诚子 的贴子提到 :::
五龙诗友之语亦有道理!
但诗律之格式由来己久,且唐诗本就以唐朝之诗发展为一个顶峰,历来本就成为了圭臬,难道君台还有疑异???????
我们现在所写之诗,己不能超越唐朝,那么就应该以唐诗为基准,来刻划我们内心的理想世界。
写诗本就是戴着镣铐跳舞,很多合掌之对原本就是要有非常多的对仗来说明,解释,分析,调停这些诗词之内容的,如果一旦听从了本帖的所有教条,那就不用来作诗了。
关于“本帖的所有教条”——愚以为,不管叫做“教条”也好,“游戏规则”也好,兄台如果觉得是个束缚,大可以不去理会,大可以挣脱镣铐我行我素。也许这个问题一下子也说不清楚,但是历史最终将证实一切。
一则是高调合掌会太满,一则是不能以唐诗为圭臬,一则是戴着镣铐跳舞,一则又是不要钻牛角尖,诸如此类的法则,令我们无所适从,该听谁的好呢?
诚然,诗词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意境”而不是“格律”。但是一味以“意境”为理由,以古人名作之中为数不太多的拗句、合掌为依据,不去遵守格律,那“律诗”岂非名存实亡!
愚以为,大家都不过是诗词爱好者而已,应该抱着既谦虚,又严谨的态度去学习。不妨首先多花点功夫练好基本功(格律),然后再追求更上一层楼(意境)。无需置疑的是,“意境”与“格律”的高度统一,乃诗词创作的最高境界。
我从来都认为《黄鹤楼》乃千古名篇,李白都自叹不如,现在君台拿出来一番调侃,难道阁下之诗,高过《黄鹤楼》??????
无需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但不妨反过来思考一下,《黄鹤楼》真的达到最高境界了吗?
作者: 丹诚子    时间: 2009-10-8 23:00
呵呵!!
正在学习领悟中!
还是相当支持山海风云客诗友所议论的道理,合情合理,让人在不自觉中自觉地认知下去。
再反问一句:《黄鹤楼》当真没有达到最高境界吗?为何却能流传千古而不朽???????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09-10-8 23:32
::: 在 丹诚子 的贴子提到 :::
呵呵!!
正在学习领悟中!
还是相当支持山海风云客诗友所议论的道理,合情合理,让人在不自觉中自觉地认知下去。
再反问一句:《黄鹤楼》当真没有达到最高境界吗?为何却能流传千古而不朽???????
诚谢丹诚子朋友!友情探讨值得推崇!
再回复:
《黄鹤楼》是否达到最高境界问题,历来已有定论,本不该由我辈去争论。但既然已经摆上桌面,不妨各抒己见。
我还是认为,意境与格律的高度统一,是诗词的最高境界。
这首诗从意境方面看,可谓出神入化,被推崇为绝唱属理所当然;然而不协律,这是明摆着的。
虽说瑕不掩瑜,但毕竟还是有点瑕疵。难道我们可以忽略这点瑕疵吗?
作者: 雨疏风骤    时间: 2009-10-8 23:41
好贴!
吾兄辛苦!
作者: 丹诚子    时间: 2009-10-9 00:17
金无完赤,人无完人!
诗词亦然!
我们本就是在探讨着不完美之中的完美。如果当真将意境与格律全然溶为了一体,那就不是诗了,应该有另外的一个名字来概括与形容 ,那个名字我是一辈子都搜寻不到的。
来诗坛学写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初学者,都在认真地探索与细致地揣摩,没有一个人敢大言不惭地高论自已是方家大成之人,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还是没有。
就本帖而言,理气充足,神完意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帖。
但细读下去,则有些令人泄气,因为此帖所提到的十有八九是提出我们现在所有人所写的诗词当中的不足之处,然后以各类条款来约束现在的写诗作词之人,似也有强人所难之嫌。
我己经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人无完人,金无完赤,诗词亦然,那么,我们来此写诗作词,就应该可以容纳错误!因为没有人会作出意境与格律完全最高度一体的作品来。
当然,古月先生完全可以说丹诚子不必拘泥于格律与韵式,跳开去另走我的阳关大道,答案是肯定的。我当然可以去这样做。说一句不动听的话,这关别人鸟事???!!!
但丹诚子现在在讨论这张帖 ,而古月先生也完全没有阻止丹诚子不要来搅局,那么丹诚子就有一些话要说了。若果当真言语不适,有破坏先生高雅之意境,丹诚子只能诚肯地道一声对不起了!
作者: 五龙闹海    时间: 2009-10-9 11:13
::: 在 丹诚子 的贴子提到 :::
金无完赤,人无完人!
诗词亦然!
完全同意。
我们本就是在探讨着不完美之中的完美。如果当真将意境与格律全然溶为了一体,那就不是诗了,
应该有另外的一个名字来概括与形容 ,那个名字我是一辈子都搜寻不到的。
不敢苟同。
来诗坛学写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初学者,都在认真地探索与细致地揣摩,
没有一个人敢大言不惭地高论自已是方家大成之人,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还是没有。
就本帖而言,理气充足,神完意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帖。
完全赞同。
但细读下去,则有些令人泄气,因为此帖所提到的十有八九是提出我们现在所有人所写的诗词
当中的不足之处,然后以各类条款来约束现在的写诗作词之人,似也有强人所难之嫌。
没有强加给谁吧? 谁约束谁了——除非自己约束自己。人家只是发表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主张。包括古月兄也只是转贴。没有人说——必须按此作《七律》。觉得有可取之处,通过努力也可以做到,那就吸收。觉得不合理,可以探讨、也可以不理会。
我己经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人无完人,金无完赤,诗词亦然,那么,我们来此写诗作
词,就应该可以容纳错误!因为没有人会作出意境与格律完全最高度一体的作品来。
这一点值得探讨。
当然,古月先生完全可以说丹诚子不必拘泥于格律与韵式,跳开去另走我的阳关大道,答案是
肯定的。我当然可以去这样做。说一句不动听的话,这关别人鸟事???!!!
那就去做好了,何必要加上结尾那句话——你不觉得不雅吗?
但丹诚子现在在讨论这张帖 ,而古月先生也完全没有阻止丹诚子不要来搅局,那么丹诚子就有一些话要说了。若果当真言语不适,有破坏先生高雅之意境,丹诚子只能诚肯地道一声对不起了!
最赞成这样的态度!  握手!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09-10-9 14:07
问好丹诚子!上午没空,回复来迟了,先道个歉!
::: 在 丹诚子 的贴子提到 :::
金无完赤,人无完人!
诗词亦然!
赞同!
我们本就是在探讨着不完美之中的完美。如果当真将意境与格律全然溶为了一体,那就不是诗了,应该有另外的一个名字来概括与形容 ,那个名字我是一辈子都搜寻不到的。
我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意境与格律的高度统一,是诗词的最高境界!
但是绝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任何人!
来诗坛学写诗,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初学者,都在认真地探索与细致地揣摩,没有一个人敢大言不惭地高论自已是方家大成之人,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还是没有。
赞成这说法!
就本帖而言,理气充足,神完意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帖。
这是我转贴的原因。
但细读下去,则有些令人泄气,因为此帖所提到的十有八九是提出我们现在所有人所写的诗词当中的不足之处,然后以各类条款来约束现在的写诗作词之人,似也有强人所难之嫌。
我不认为是这样。我认为本贴的“六忌”,都是合情合理的,并没有高不可攀的感觉。
我己经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人无完人,金无完赤,诗词亦然,那么,我们来此写诗作词,就应该可以容纳错误!因为没有人会作出意境与格律完全最高度一体的作品来。
基本赞同!对于最后一句持保留态度——也许今天、明天没有,但是明年、后年呢,或者千百万年以后呢?
当然,古月先生完全可以说丹诚子不必拘泥于格律与韵式,跳开去另走我的阳关大道,答案是肯定的。我当然可以去这样做。说一句不动听的话,这关别人鸟事???!!!
关于这一点,之前我说了一些过头话:“兄台如果觉得是个束缚,大可以不去理会,大可以挣脱镣铐我行我素。”为此。我诚恳地向丹诚子道歉!
但丹诚子现在在讨论这张帖 ,而古月先生也完全没有阻止丹诚子不要来搅局,那么丹诚子就有一些话要说了。若果当真言语不适,有破坏先生高雅之意境,丹诚子只能诚肯地道一声对不起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反倒觉得有点委屈了——什么“搅局”,什么“破坏先生高雅之意境”等等,我由始至终都没有这种念头,一直都是当成“友情探讨”看待,请丹诚子千万别误会!
作者: 山海风云客    时间: 2009-10-9 14:52
孔子是深通于诗的,记得他老人家说过很经典的话——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本人觉得这也很适用于格律诗的创作,“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我们创作格律诗所要达到的境界,既然如此,每人都在路上,以此砥砺自己不断努力才是,总不能因此非彼或者“望峰息心”,能够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不是很美么?格律是标准,当然遵守,已经不用争论了,剩下的只是我们如何努力尽善尽美了!
作者: 蟾宫醉客    时间: 2009-10-9 15:30
   诗词的理论学习对于提高创作水平非常必要,但相对容易些。因为就算精通理论,也未必写出好诗来!
作者: 蟾宫醉客    时间: 2009-10-9 15:37
    我感觉周围不少朋友和我差不多,就是浮躁心理太重,不肯潜心修行。不愿对自己的作品精研细磨,满足于赞扬,听不得批评。其实,不认真阅读你的诗词,是提不出来批评意见的。而赞美当中,又有多少是真懂诗词的话呢?
作者: 梅跃钢    时间: 2009-10-9 17:27
受教了!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09-10-9 20:07
::: 在 山海风云客 的贴子提到 :::
孔子是深通于诗的,记得他老人家说过很经典的话——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本人觉得这也很适用于格律诗的创作,“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是我们创作格律诗所要达到的境界,既然如此,每人都在路上,以此砥砺自己不断努力才是,总不能因此非彼或者“望峰息心”,能够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不是很美么?格律是标准,当然遵守,已经不用争论了,剩下的只是我们如何努力尽善尽美了!
赞同风云斑竹观点!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09-10-9 20:17
::: 在 蟾宫醉客 的贴子提到 :::
   诗词的理论学习对于提高创作水平非常必要,但相对容易些。因为就算精通理论,也未必写出好诗来!
赞同!理论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肯下苦功并不难掌握;意境是虚无缥缈的,得有悟性!
   我感觉周围不少朋友和我差不多,就是浮躁心理太重,不肯潜心修行。不愿对自己的作品精研细磨,满足于赞扬,听不得批评。
醉客过谦了,迄今为止我尚未发现你“浮躁心理太重,不肯潜心修行”的蛛丝马迹。
   其实,不认真阅读你的诗词,是提不出来批评意见的。而赞美当中,又有多少是真懂诗词的话呢?
同感!
作者: 菊径风侠    时间: 2009-10-9 21:49
先生辛苦了!受益非浅!看了以上讨论,愚以为,““意境”与“格律”的高度统一,乃诗词创作的最高境界。”应为诗词作者的最高追求!问好诸位!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09-10-9 22:31
::: 在 菊径风侠 的贴子提到 :::
先生辛苦了!受益非浅!看了以上讨论,愚以为,““意境”与“格律”的高度统一,乃诗词创作的最高境界。”应为诗词作者的最高追求!问好诸位!
谢菊径雅正!所言有理,细琢起来属于我用词不当。
作者: 寥廓冬雪    时间: 2009-10-9 22:45
受益!楼主辛苦、版主辛苦!
作者: 楚江秋    时间: 2009-10-9 23:51
这个帖子说的还是很到位的,诗词的技巧总得研究学习才能提高,能够提高一下技术含量,还是提高一下的好。
     《其实,不认真阅读你的诗词,是提不出来批评意见的。而赞美当中,又有多少是真懂诗词的话呢? 》
     醉客兄说的很对,对一篇诗词提出意见来,一定是仔细读过的人。并且是老手,还应是很认真的人。
作者: 丹诚子    时间: 2009-10-10 00:40
与古月先生握手!亦与五龙诗友握手!
作者: 五龙闹海    时间: 2009-10-10 06:38
::: 在 蟾宫醉客 的贴子提到 :::
我感觉周围不少朋友和我差不多,就是浮躁心理太重,不肯潜心修行。不愿对
自己的作品精研细磨,满足于赞扬,听不得批评。其实,不认真阅读你的诗词,
是提不出来批评意见的。而赞美当中,又有多少是真懂诗词的话呢?
非常赞同!
作者: 五龙闹海    时间: 2009-10-10 06:40
::: 在 丹诚子 的贴子提到 :::
与古月先生握手!亦与五龙诗友握手!
争论之前,心平气和——很重要!
握手!
作者: 结庐者    时间: 2009-10-10 08:19
格律是个围城!城里城外都是普通百姓,谁也胜不了谁。你看,站在城头上那位,才是高手,才是最高境界!哈哈...
个人以为,<黄鹤楼>若非有李白"故事",千百年来的赞誉,至少会没有一半!自打妄语,诸友莫怪!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09-10-10 10:50
诸位雅评,且不管说得对不对,光是这种风气就值得大大的赞赏!
期待这种风气长存!
恕不逐一回复了,谢谢诸位!
作者: 粉黛无颜    时间: 2009-10-10 11:41
古月前辈凉辛苦了。谢谢!
作者: 古月求衣    时间: 2009-10-10 23:00
::: 在 粉黛无颜 的贴子提到 :::
古月前辈凉辛苦了。谢谢!
谢粉黛支持!问好!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