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再回秦朝——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打印本页]
作者:
凤翎君
时间:
2009-4-1 20:59
标题:
再回秦朝——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颠簸,我终于来到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刚下车,我们这些游客便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纷纷议论起来。我一眼望去,感觉博物馆规模宏大,造型与人民大会堂很像,都是现代平顶风格略带一些古朴之风。据知情人士说,整个博物馆占地34730平方米,耗资共约4850万元,虽造型普通,但里面通风,采光防火,防盗措施一应俱全。光每年接待的游客人数就达100万人以上。“我来介绍一下,我姓王,是你们这次观光的导游。”一个穿着朴素,带着金丝眼镜的中年人走到我们跟前自我介绍到。未等我们开口询问,他便以一个专业导游特有的口吻对我们说道:“我知道大家很激动,但是到这里来主要是来听解说,光看是看不到什么东西的。大家请随我来。”一席话说的很平静,但效果却很明显,我们这些游客们很快停止了无休止的议论,自觉地跟在了他的后面。
“秦始皇13岁即位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寝了,由当时的丞相李斯就相当于国务总理负责规划,大将章邯负责监工,耗时长达38年,动用劳役72万,所用石料并非本地所产,而是来自河北的仲山、峻峨山,由人力运往临潼,往来千里,死者无数。”导游一边带我们走进馆区,一边讲解道。“乖乖那整个皇陵的有多大?”一个农民打扮的游客满脸惊讶。“事实上关于秦始皇陵的规模,初步的勘探结果是56.25平方公里,约有500个故宫那么大。”导游洋溢出了西安人所特有的自豪:“请随我来。”于是我们随他走进了博物馆大厅。
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大厅中央高达20米的武士俑,他身披鱼鳞铠甲,一双有神的大眼睛直视前方,他右手平举,左手牵着一个戴着红领巾的现代女生塑像,跨越时空的牵手,我心里不由的慨叹到。“骊山产玉,”导游笑了笑:“这也是秦始皇把皇陵修建在这里的原因。秦始皇陵靠近临潼,南倚骊山,北临渭水,取抓金枕玉之意,气势很大的。”听到这里我们这些游客不禁发出一阵唏嘘声,导游指了指武士俑的基座,不紧不慢的说道:“事实上,你们看到的这个基座也是玉石做的,根据当地传说,抚摩骊山之玉可以增寿,你们可以摸一下。”我们又散开了,有的抚摩基座,有的合影留念,但更多的还是聚在一起议论纷纷。过了一小会儿,导游开始催促我们了:“可以走了,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收起你们的相机跟我来,里面是不允许拍照的。”于是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来到了博物馆第一展厅。
这座展厅里陈列的是大大小小的秦俑相片。“这些相片是1974年兵马俑出土时拍下的,其中有不少张具有学术参考价值。”导游开始了讲解。“兵马俑出土时就是这样的吗?”我旁边的一个学生模样的年青人问到。“不是的,毕竟这些兵马俑埋藏在地下两千多年了,出土时除个别完整外,基本上残缺不全,后来经过考古人员近30年的不断修复才是我们现在展出的,一会儿我将带你们去看。”我看到照片上的兵马俑形态各异,职业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与我印象中的兵马俑有很大差距,其中有一尊跪射俑竟是黑甲、红袄,绿裤的彩装俑。我不禁眉头轻皱。这一点当然也逃不过导游的眼睛:“事实上,照片上的兵马俑是有颜色的,刚出土的时候确实如此,可惜由于当时人们还缺乏相关的文物保护知识,颜色很快就被氧化掉了。”他略感遗憾的说道,但很快他便找到了新的话题:“如果你们仔细看这些照片,会发现在兵马俑身上有一种奇怪的名人像。有人就从兵马俑中找到了刘德华、张学友。”“白岩松!”不及导游介绍完,旅游团里唯一的小孩便指着东墙上贴着的一张相片公布了他的新发现,人们随即望去,看到照片上的将军俑表情肃穆,真有几分央视白岩松的神似。大家会心一笑,也纷纷从照片上寻找着自己的偶像,我看了看一张照片上的说唱俑,心说那不就是两千年前的赵本山吗?
我们继续前行,很快就来到了第二展厅,“在这里,你们将看到稀世的国宝,”导游略带着的几分神秘的色彩,吊起了我们的胃口,我们随着导游的指引,目光不约而同的集中在了一个被不锈钢栅栏围起的双层展柜上,展柜5米见方,里面很暗,必须很费劲地看,才能发现里面是一组铜车马。四匹矫健的骏马拉着一辆方形的上面竖着铜伞的双轮马车,车上站立着一个神采飞扬的披甲御手,形象之逼真,仿佛真的要拂尘而去。“这只是警卫车辆,相当于为国家元首专车开路的警车,不过就是这样,这辆车仍旧采用了著名的金银错技术用于络头和挽具,以示规格之高。导游脸上洋溢出了一种难以掩饰的骄傲神色:“随我来,我们来看看这辆真正的宝马,记住不要拍照,展柜里有防紫外线装置的。”他的话适时阻止了一些摄影爱好者,我们来到了第二个展柜前。导游的话是对的,我心中由衷的赞叹,在这个规格更高的展柜里我终于看到了第二组铜车马:一样的四马拉车,一样的双轮单御,所不同的是那一种威仪,那一种华丽。车厢是缩小的宫殿制,金碧辉煌,两边有游龙装饰的窗户并未打开,给人一种封闭之感。御手跪坐驾车,布衣高帽,神态平和而安详,这一定是秦始皇的坐车了,我心里暗自寻思着,史籍上说秦始皇坐车内置窖冰6月不化,置火炉则腊月如春。今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这两组铜车马出土时碎为上百块,是我们考古工作者历时17年拼接而成,”导游似乎有些激动:“当时国家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为了支持铜车马的修复工作,专门拨出了100公斤黄金,300公斤白银,可见重视程度。”“乖乖”一时间惊叹声四起。“对了,大家应该注意到了,拉车的铜马是用胸部负力的,”导游指向驾车之马:“事实上,这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比起西方的马用颈拉车,这种方式不仅减轻了马的负荷,还大大增加了负重,因此中国的战车用的是青铜。”我们听到这里,就连当中最愤青的人也开始由衷崇拜起祖先的智慧了。“看这,这就是第一辆车上放倒的铜伞”,导游随手拿起了旁边一个展台上的黄铜伞:“当然了,这只是复制品,不然我也不敢啊。”在善意的笑声中,他开始了演示,只见黄铜伞在他手中一件一件的被拆开,到了最后只剩了伞柄,他指着伞柄下端的尖头对我们说:“表面上,这是伞的一部分,可用于固定,可是这又是一种变相的长矛,有太监使用以备不测。”我再一次萌生了对祖先智慧的崇拜之情。
参观完镇馆之宝铜车马,我们来到了三楼大厅,在这里我将直面经典的秦军——秦始皇兵马俑军阵!首先我要参观的是兵马俑一号坑,一号坑成凸字型,里面的秦军军阵气势宏伟,大小与真人真马相仿的6000人马俑排成环形方阵,坐西向东,前排3列武士俑,布衣璞头,手持弓弩以为前锋,后排武士俑身披鱼鳞甲,手持矛,戈等长柄兵器以为后卫,35乘青铜战车分布在11个过洞,每车上有甲士3人,全阵分为38纵阵,以南北为后翼。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到时光依然倒流,自己正置身于古战场上!不是这样吗?虽然已过千年,这里的“秦人”,不还是保留着昔日的模样吗?他们有的着布衣,有的披皮甲,有的举弓箭,有的挺长矛,不仅穿着不同,姿势不同,发式也各有其妙,有的用皮板束头,有的用麻布裹发,堂堂军阵经全无雷同!当然了最让人感到震惊的还是这些秦俑的表情,有的吹胡瞪眼直视东方,有的气定神闲,神态安详,有的满脸忧愁,神情沮丧,有的未长胡须,却满心向往。虽未近观,但仍觉惟妙惟肖,有如真人。他们手中的武器已被集中收藏了,至于他们是何兵种,也只能从他们的姿势判断,据说有一柄秦剑原被巨石压弯,出土移开巨石后竟立即恢复原状,一般青铜剑只有50厘米,而这柄秦剑不仅长度90厘米,并且采用了直到19世纪西方才发明的铜锡合金鉻化处理!可以想象当这只强大的军队接敌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最先上场的是手持弓弩的摧锋之士,他们向敌人发射的弩箭有如蝗虫一般的铺天盖地,对方立即以盾牌为墙妄图阻挡住这从天而降的死亡之雨,但他们没有想到这些由12石强弩射出的带有类似现代步枪弹造型的三棱型箭头,在距离60步开外的地方竟能破甲!他们中间不停的有人倒下,但勇敢的精神使他们继续向前,随着三轮箭雨的洗礼过后,秦军的步兵方阵上场了与已经受到重创的敌军杀到一起,秦军五人一组配合灵活,戈,矛互补,拼死战斗,秦军仿佛不是为了生存而战,而是为了死亡而战!敌人开始支持不住纷纷后退,然而他们的背后竟也射来一阵弩箭!这是来自秦骑兵,根据史籍记载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的骑兵就采取了这种做法。而秦骑兵正是二号坑中所展示的秦军最强兵种!这个俑坑呈曲尺型,也是坐西向东,是由骑、步、车兵所组成的大型方阵,其中的骑兵俑是其区别与其他两个俑坑的特色兵种,虽大多数已经残破,但完整的几匹却依旧展示出了秦军的风采:骑兵俑身披重甲,皮板束发,昂首挺立地骑在半人多高的战马上,由于没有马镫,限制了骑兵战力的发挥,因此骑兵只能以弩箭为武器,这也决定了骑兵是秦军用于切断敌人后路的重要力量。随着秦骑兵的加入,敌人崩溃了,不顾一切四散而逃,秦军在战车的带领下开始了最拿手的追击,根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这些西北的汉子上阵时不带头盔,有时也会丢掉铠甲,他们左手夹着一个敌人,右手提着人头奋勇狂追,杀人无数直至全歼。控弦声,马嘶声,士兵咆哮声在我耳边不时的响起,有如海浪翻腾,有如雷霆乍惊。此时无声胜有声。三号坑最小,只有68个残缺的将军陶俑,其中还有不少呈半掩埋状,据说这是秦军的指挥室。三个俑坑呈品字型排列。既松散又紧凑,既便于分工协作又可以互相支援不愧为古代战争史上的杰作。“如果你们仔细看就会发现有不少俑呈半掩埋状,这是因为出土之后的兵马俑易被氧化,故而又被考古工作者回土重填了。”导游的话把我从幻想中拉回了现实,他顿了顿接着说道:“其实兵马俑只是整个秦始皇陵的一小部分,相当于驻扎在京城外围的守备部队。”那么这支强大的护军所保护的王城里面又是什么样的呢?我又陷入了沉思之中: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秦始皇陵的:“始皇初继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在我眼前浮现出了这样的场景:在以宝石为星辰,珍珠为日月,金银为山川的地下世界里有一片水银注成的大海,秦始皇身披珠玉,口含明珠安详的躺在由金,银,铜构成的棺椁中漂浮在大海之上,无数根用鲸鱼油制成的蜡烛昼夜不熄,把整个世界照耀的犹如白昼——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啊!不过在这种梦幻的背后隐藏着这样的事实:当秦始皇为一己奢华而倾尽财富时,人民却不堪重负,这也间接导致了秦的二世而亡,难怪杜牧感慨到: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阿房宫的遭遇与始皇陵相同,但前者早已化为灰烬,后者却在千年之后被一位老农在打井时发现,为今天的人们造福,历史真是诡异!取之与民,用之与民,夕日的暴君竟成了今天的致富大使,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在不知不觉中我的视线逐步离开了三号俑坑。“我们的参观到此为止,谢谢大家的光临。”随着这一声最后的解说,我们的导游终于完成了他的使命。我知道这次的参观结束了。
拜访古迹,凭吊历史,我为先人的智慧感到骄傲,为今天的生活感到自豪,离开博物馆已是4点光景了,我不由的向西望去,只觉那一抹残阳如血。
作者:
秋天的泪
时间:
2009-4-1 21:15
也想去感受感受!
作者:
才尽更断笔
时间:
2009-4-1 21:26
堂皇!
作者:
凤翎君
时间:
2009-4-1 22:58
很久没写游记了,文笔难免生疏,出错之处请多包含。
作者:
清衣罗裳
时间:
2009-4-2 07:55
见文.身若其处.....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9-4-2 11:32
::: 在 凤翎君 的贴子提到 :::
很久没写游记了,文笔难免生疏,出错之处请多包含。
凤翎君谦虚了!写的很好。我去过那里但是记忆早已模糊,看了你的文章那精美的、庞大的、波澜壮阔的气势又回到了眼前。
作者:
桃花飞绿水
时间:
2009-4-2 12:48
很有感触.万里长城(万千铁骑)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作者:
炽雨
时间:
2009-4-2 19:09
好文!
作者:
ye2403
时间:
2009-4-3 16:51
身临其境。好导游!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