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我不喜欢的词人,纳兰性德 [打印本页]

作者: 病鱼看聊    时间: 2008-12-25 15:39
标题: 我不喜欢的词人,纳兰性德
     纳兰的词,倒是读过一两篇,感觉平平淡淡的。文辞既不出众,又无甚惊人的比拟或思辨。为何能这么出名呢?这个问题深深的勾引着我这样一个文采不咋地,又热切的希望出名的文学中年——出名倒是其次,我主要关心的是由出名而来的金钱财富以及其他副产品。经过长达10分钟的研究,得出纳兰成名的若干因素:
    1、环境因素,康熙年代的朝廷很热衷于对文学创作的管理。以致用文字狱这样极端的手段来进行舆论督导工作。所以很多有才学的汉人要么不写了,要么改行学武术去了。这时的文化界,急需一个正面的、能够引导大众欣赏水平的偶像派文人来承前启后,充典门面。所以有那么点文化,又是满人的纳兰能够脱颖而出。因为是满人,所以舆论督导对他也许网开一面,更何况纳兰也只是写些花花草草。那就随他写吧,这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当局甚至乐意时不时的爆料,泄露纳兰和他表妹之间不得不说的那些故事,引导社会传媒关注那些花边八卦,转移社会矛盾。
    2、得天独厚的社会地位,纳兰是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明珠即是康熙朝前期著名权相之一。放在当今,属于绝对的高干子弟,也是属于可以上厕所不冲水、吃饭前不洗手、马路上随地吐口水的主。花点钱,让出版社印几万本小册子,还不时小菜一碟?
    3、天赋,这里的天赋不是指诗词方面,说实在话,纳兰的词,放到当今的诗词爱好者中,也就是个中等偏上水平。偶尔客串玩票还行,也就是说属于业余水平。我说的天赋一是指他的长相——没准有点帅。因为当时没有网络也没有博客,所以他的形象没留传下来,但据说见过他的人都说他长得还行。“人貌姣好”、“销魂绝代佳公子”。当然这也没准是朋友之间客套。天赋二是指他能够一生坚守这种卿卿我我的偶像派词风,31岁病亡,留下300多篇情诗,大体上看1篇就明白其他299篇的内容了。这种疲劳轰炸正应了现代媒体对流行歌曲的推广手段——不断重复。
    4、有人捧,做明星需要有人包,做名人需要有人捧,王国维正好就是那个捧角,有评:“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对此评价,有很多北宋以后,被埋在底下的老艺术家会找他算账的,咱就不用多说了。
    5、现代对清朝的盲目崇拜是是纳兰在现代成名的关键。看还珠格格之类的辫子戏能够红火到如此地步,纳兰成名就不足为奇了。

    以上数条,调侃了纳兰的成名原因,似乎都与诗词无关,为了让本文更有针对性,最终不得不研究研究他的作品,他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吧,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 以自问自答得形式表现了伤情男子的自怨自艾。第一句也就罢了,第二句“何事西风悲画扇”很让人困顿,它的断句如果是223的话,主语是西风?悲是做谓语用还是做状语用?是西风悲伤的画在扇子上,还是西风让画扇很悲伤。费解得很,而且转的太急,和第一句的问题之间缺乏语句的桥接。又有fans说是用班婕妤《怨歌行》的典,只得再看看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只怕这首女儿家的怨诗比纳兰的更为隽秀。其中以合欢扇自比,夏天的小绢扇,害怕季节转换,凉风夺宠,被主人丢弃,由咏物而至言情,寓意幽深。再回到纳兰的西风悲画扇句,这样用典也用得太勉强了吧?就因为都用了那扇?可一个是合欢扇,一个是画扇呢,合欢扇画的是并蒂莲花或者鸳鸯戏水。画扇画的没准是钟馗捉鬼或者西门大官人的故事。还是缺乏过渡,导致典是用了,可很难对应上去,干脆就别用了。

     纳兰性德的词作只能算平平淡淡,如果算上他的各种身份,我们可以给他颁发一个外国人唱中国歌卡拉OK大奖赛冠军,或者最有文采的高干子弟——这个只能是亚军以后了,李后主应该当之无愧的冠军。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清.纳兰性德

作者: linghuajing    时间: 2008-12-25 18:41
人生若只如初见,
好句!
作者: 意若尘    时间: 2008-12-25 18:52
呵呵,也是一解!佩服!
作者: 病鱼看聊    时间: 2008-12-25 19:03
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句话好在何处呢?
作者: linghuajing    时间: 2008-12-25 19:08
::: 在 病鱼看聊 的贴子提到 :::
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句话好在何处呢?
呵呵,好在我写不出,却又为它失了魂..............
作者: 病鱼看聊    时间: 2008-12-25 19:18
初见不如不见。
作者: linghuajing    时间: 2008-12-25 19:27
::: 在 病鱼看聊 的贴子提到 :::
初见不如不见。
呵呵,说的也是。
人生若只如初见,人生可会不变?人生若不变,何如不见?
作者: 病鱼看聊    时间: 2008-12-25 19:28
是啊。
作者: 吃猪的狼    时间: 2008-12-25 20:19
人生若只如初见。个人浅见为:初见是应该是第一次见到梦想中的女子的那种惊艳的感觉,那应该是一种体验,没有这种体验的人应该是很难理解这种感觉的。只是以后的发展就是纳兰的妻子很年轻就香消玉殒了。所以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一生,要是永远有象初次见到他妻子时那种美好的感觉该有多好啊。以后发展的结果是悲剧,那么还有谁希望发展下去呢。在纳兰的一生当中,这应该是最美好的境界了。

纳兰的词在其他方面我没有资格去评说。但是在用情方面,恐怕很少有人能比的了
作者: 炽雨    时间: 2008-12-25 23:12
狼兄所言甚是~
作者: 神送的死命    时间: 2008-12-26 01:04
各种观点都有,是理所当然的。
我还是欣赏他,同情他,毕竟他英年早逝,要知道,一个31岁的人,大部分还在事业的初期阶段,特别是文学,可谓还是毛头小子。要怪就怪天妒英才吧,如果他能够多活几年,也许更加厉害吧。
作者: 五龙闹海    时间: 2008-12-26 09:20
见仁见智。
作者: 萱苏殇    时间: 2008-12-26 14:53
::: 在 五龙闹海 的贴子提到 :::
见仁见智。
同五龙大哥,支持病鱼看聊的精神。
作者: ye2403    时间: 2008-12-27 14:24
      纳兰——我喜欢的词人。
   “文学中年”只读过一两篇纳兰的词,就如此武断地下结论,未免有失偏颇吧?对你上述观点,实不敢苟同。
   纳兰成名不是在崇尚辫子戏的现代,当时就盛传“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
   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所谓“文学即人学,”言为心声。纳兰词根于情性,发于胸臆,清新隽秀、哀感顽艳,通过儿女情长,怨离伤剐,反映出他爱情的喜悦和伤感,体现其缠绵凄婉的词风。其感人处全在性情之真和感悟之深。他在词上的成就,并不在于王国维的“捧”——至少不完全是。
   纳兰的成名,还与他个人的情感经历不无关连。对待爱情他坚贞执着,情深意切。古往今来,大浪淘尽多少痴情种,而他就是硕果仅存的那几个之一。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雷同,纯属缘分。哈。
   欢迎“文采不咋地,又热切的希望出名的文学中年”继续探讨。

作者: 病鱼看聊    时间: 2008-12-27 19:38
人生并不只是儿女情长呀。这就是我为什么说纳兰性德属于偶像派的原因。
从他的词中看不出人生的历练。这一点我同意 神送的死命 ,也许是他太年轻了,所以写不出太厚重的作品。仅仅看木兰花令这首词来说,总让人觉得有种卡拉ok学唱的感觉。
作者: 昧盟唐散人    时间: 2008-12-27 19:50
纳兰性德,我喜欢的词人之一
作者: 昧盟唐散人    时间: 2008-12-27 21:02
吾喜纳兰深于情者也。
容若少工填词,有《饮水》、《侧帽》二本,大约于马上尊前得之,衷感玩艳,然香艳中更觉清新,婉丽处又极俊逸。读之如名葩美锦,郁然而新;又如太液波澄,明星皎洁。纳兰小令,丰神迥绝,格高韵远,极缠绵婉约之致。悼亡诸作,脍炙人口。其骚情古调,侠肠俊骨,隐隐奕奕,流露于毫楮间。前人诸子如是说。
作者: ye2403    时间: 2008-12-27 22:10
::: 在 病鱼看聊 的贴子提到 :::
人生并不只是儿女情长呀。这就是我为什么说纳兰性德属于偶像派的原因。
从他的词中看不出人生的历练。这一点我同意 神送的死命 ,也许是他太年轻了,所以写不出太厚重的作品。...
您说得有道理,人生不只是儿女情长。可是以纳兰的身世、性情及历练注定他只能风花雪月,儿女情长,注定他写不出“太厚重”的作品。正如南唐李后主,他不是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词人。个人境遇决定了他的词风。柳永的词难道不儿女情长?但谁又能否认,他在词学上的成就?唯其情真,才打动人心。评判文学作品恐怕不能单单以是否“厚重”作唯一的标准吧?儿女情长又怎样?——只要不是无病呻吟,同样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
作者: 病鱼看聊    时间: 2008-12-29 17:17
哎,就这种艾艾怨怨,没有任何情景交融,用字生硬的词,居然能和柳三郎、李后主并提?用词一味求悲、写愁,这样的文字最多只能算是小女儿家在闺房内的孤芳自赏吧。
柳三郎的词,直抒胸襟的鹤冲天,“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自然有种出类拔萃的潇洒。情景交融的蝶恋花,为伊消得人憔悴。读来回味无穷,每遍咀嚼都有不同的味道。
蒋捷的一剪梅,从心字香烧、银字苼调的温柔回忆,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心境对比,更体现了异乡客的乡愁。这样的文采才能称上大家。
作者: ye2403    时间: 2008-12-30 12:17
估计“文学中年”喜欢的是“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豪放派,而我喜欢的是“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派。不过没关系,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见仁见智,求同存异。哈。
来,“文学中年”,握手!

作者: 舒田HAO    时间: 2008-12-30 12:35
::: 在 五龙闹海 的贴子提到 :::
见仁见智。
同感
作者: 病鱼看聊    时间: 2008-12-30 13:41
好,握手!
作者: 瘦尽灯花又一宵    时间: 2009-2-3 16:39
我最喜欢的词人,纳兰性德。
我认为他的诗词很美的,很清新秀美,哀感顽艳,很像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
作者: 净涵    时间: 2009-2-3 17:31
::: 在 病鱼看聊 的贴子提到 :::
初见不如不见。
所以说“只初见”是绝妙的,不见就不像一个人生,人生不正是初见开始的吗?经过的美丽太短暂,唯一耿耿于怀的就是愁苦的生离死别。“若只初见”既承认了人生,又反对了过程。简约概括!读诗词如果先读人的遭遇会更便于理解。你认为纳兰会在乎虚名和功名吗?“一两篇”和“十几分钟”的理解是不够的!
唐突之处,还请见谅!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