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打印本页]

作者: 喜义樱    时间: 2003-9-29 17:05
标题: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在不久前的一天晚上我睡前随意地拿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进行第五次阅读之前,我一直没能发现茨威格的秘密。
第一次读这部小说是高三的夏天,一个逃课没去上晚自习的晚上。第二次还是在那一年,暑假的一天在三联书店里,我坐在那里读完了这篇小说,然后买下了收录它的一本茨威格中篇集,译林出版社出版。那时我已经读过了茨威格的大多数名篇,都是在高考前夕。第三和第四次阅读都在上大学以后。我还认真地去看了它的改编电影,由琼·芳登扮演那个没有名字的女主角。现在回想起来,这部黑白电影像极了默片,尽管它并不沉默。电影里的人只有寥寥可数的几种表情,男作家的微笑,琼·芳登瞪大的眼睛……
高三的时候,我甚至能背诵小说中的几个段落,很多个夜晚,我默默地背诵着“我现在只有你,只有同我素昧平生的你,我始终爱着的你”,并因为这种抒情而深受感动。在三联书店的那天我也曾擦拭自己的泪水,但第五次阅读仍然使我的枕头因为泪水而湿。我并不是一个容易动感情的读者,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进入情境但一放下书我马上就不会再去想它,因此几乎没有任何一本小说可以让我反复地想。那天晚上我突然意识到,对我来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这样一篇小说。
批评家习惯于把茨威格的小说称为“心理小说”。其实心理小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受到弗洛伊德理论影响的小说是心理小说。茨威格在年轻时迷恋过弗洛伊德的学说,并且也在写作中受到他的影响。他的《热带癫狂症患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以及《国际象棋的故事》等著名篇什也都是由于对主人公内心的深入刻划而获得成功的。
然而,如果说“心理小说”的意思就是说对人的内心有大量忠实描写的话,我们却不应该说茨威格的作品是“心理小说”。我认为当之无愧的“心理小说”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部在对内心的刻划方面超过《罪与罚》的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激情而冷峻的笔触足以使每个读者的心灵跟随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灵而颤动。其实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茨威格使用的都是写实的笔法,然而茨威格并没有真实地描摹人物的内心,也就是说,他欺骗了读者。
许多评论家声称,茨威格的作品细致入微地刻划了女性的心理,对于一个男作家来说,这是很了不起的。而我在第五次蒙受茨威格的“欺骗”之后,终于发现了他的秘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用一个已经死去的女人写的一封信来展开所有的故事情节。信是寄给一位男作家的,这个女人在十多年前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时曾经是作家的邻居,作家那时也很年轻,只有二十五岁。小女孩没有任何原因地开始暗恋这个作家,哪怕搬家到外省去也没有改变。十八岁时小女孩独自回到维也纳,在一家服装店工作,每晚到作家楼下守望。有一天作家注意到了她,和她发生了关系——接连三天。此后作家到外地去了一次,回来后也没有和女孩联络。而女孩却怀孕了,为生活所迫,成为了妓女——她说她不嫁人的目的是要使自己随时可以献身给这个作家。一天在夜总会里,女人遇到了作家,作家没有认出她,又把她带回家,度过了一夜。不久以后,女人的孩子生病死去,女人预感到自己也将不久于人世,便向作家写信诉说这一切,希望他知道有一个女人这样爱过他。作家收到这封信的那天恰是四十岁生日,而女人已经死了。
小说的主体部分用第一人称叙述。抒情的句子和段落几乎随处可见,而且都具有比较强的感染力,女主角被塑造得楚楚可怜,忠贞不二。当读者感动于女人坚贞狂热的爱情的时候,都会认为茨威格写出了非常真实的女性心理。而茨威格其实是“创作”出了女性不会有的那种心理。一场由生理的吸引而引发的情欲披上了“爱情”的外衣,当读者们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也许茨威格正在暗暗发笑。女孩对作家产生“爱情”,在第一次和他见面时就有了。当时女孩在大门口游戏,作家从车中下来,女孩为作家打开了大门,作家微笑着谢了她。女孩因此而受到震动,认为作家的微笑和看都是别有深意的。从此就开始了漫长的暗恋之旅。后来女孩明白了其实作家对每一个女人都是这样的,他经常和不同的女人一起过夜。但女孩的“爱情”反而生长得越发疯狂。如果说这时候的感情是青春期难以避免的宣泄,那么女孩十八岁时仍然难以割舍对作家的渴望,只身回到维也纳,则是很奇怪的了。我们看到,女孩对作家除了“爱”以外还怀有崇拜之情,因此不可能主动结识作家,而只能在他的楼下守候。这个情节是有悖情理的——女孩此时的表现仍然像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这和她十三岁时从锁孔中窥视作家的生活没有本质区别。后来沦为妓女以后,在夜总会里,她面对作家的勾引没有任何犹豫,她说,她一直在等着这一天。我们可以想一想,这句话不是一个快三十岁的女人能说出的,可以说出这种话的人仍然是十几岁的小姑娘。如果这个女人能够这么不现实地说出这种话,那么她又怎么会现实地当了妓女?显然,女孩固着在了生命中的青春早期,并永远地停留在那里,直到死去。女孩从十三岁起就没有再长大,她始终用少女的眼光看待自己对作家的“爱情”,而最初吸引女孩的只不过是作家身上的男性气息。从女人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是女孩第一个接触的年轻男性,对于情欲初萌的少女来说,生命中第一个出现的年轻男性——如果他的体貌又确实有些出众的话——其实就代表了整个的异性世界。但随着成长,这种感受会慢慢减弱,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所叙述的貌似坚贞的“爱情”其实是琼瑶常用的把戏。
茨威格虚构了一个女人的内心,并成功地使读者信以为真。事实上,打动读者的并不是故事情节(只是读者这样自以为而已),而是那些细腻的抒情。读者们感动于女人那种罕见的痴情,而痴情本来就世间罕有,但出现在小说里的时候,我们往往忙于感动,却忽略其真实性——尤其当写出这种“痴情”的不是言情小说家而是外国大作家的时候。
马原在《阅读大师》中说他特别反对心理学对小说的影响,认为小说都应该像海明威的作品那样不动声色。茨威格并没有应用心理学在小说中——他作品中的心理来自于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作家的心灵,却成功地让人们相信了他的角色的心理。茨威格的作品会让读者很动声色,但那只不过是小说应该起到的一种作用而已,与心理无关。如果非要说这是一部“心理小说”,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读者的心理被作品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参与了小说的创作——因为茨威格的本意并不是创造一个坚贞的女子,而是描写盲目的情欲。
作者: 茶半香初    时间: 2003-10-4 04:37
第一次看这篇小说时还没上高中,其中某些情节会令我发窘。年龄缘故使我没能意识到文中的这一点.印象中他的<家庭女教师>中对孩子内心的描写十分到位,或者也可以说,在某些心理部分,是他写起来比较自如的。


无论怎样都无法改变我们对茨威格的热爱.
作者: 喜义樱    时间: 2003-10-7 16:59
是啊 ~~
作者: 茶半香初    时间: 2003-10-8 21:15
:)
作者: 流泻月光的蔷薇    时间: 2003-10-12 13:45
楼主JJ,很冒昧的问一句,我在杂志上见过这篇文章,是您投的稿子么?
很希望跟您交个朋友。我喜欢这篇文章,也喜欢茨威格。
作者: 喜义樱    时间: 2003-10-12 15:30
我一很好的朋友李婧,她在上海的一杂志社工作。她写的文章很好,我也替她贴过帖子啊
作者: 左侧的爱情    时间: 2004-12-6 09:09
想跟你交个朋友!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