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贵州天龙屯堡--难解的大明情结 [打印本页]

作者: 塞外风尘    时间: 2008-2-1 23:51
标题: 贵州天龙屯堡--难解的大明情结
    提起如越剧、平戏、黄梅戏等地方戏。人们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地戏”一词,切莫望文生义,把“地戏”简单地理解成地方戏的总称,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说起“地戏”来,就不能不谈谈距贵州黔西南安顺地区五十公里以外的“天龙屯堡”。
天龙屯堡几乎是个鲜为人知的明朝军屯遗址。至今保存完好,这里最大的特色,就是人们至还穿着明朝人当时的服装,住在石头垒起的房子里。
说起古镇人们并不陌生,天龙屯堡的名字,热爱旅游的朋友些许似曾相识。这里没有周庄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秀韵;也没有大理古镇风花雪月般的浪漫情怀;更没有丽江古镇夜晚酒吧荧荧红灯的眷恋!这里风情独好!满山遍野盛开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像是满铺的金色地毯。微风轻拂,金浪滚滚,幽幽的花香,沁你肺腑,高耸的天台山,像一只巨大的绿笔直立在屯堡的后面,这里历经了六百年的岁月,古老、纯朴和挥之不去的大明朝后裔的悠悠情怀!让喜欢游走的朋友留恋往返。
奇异事情往往出于不经意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无意中发现了天龙屯堡。一次由到贵州织金县办事,途中忽然看到公路一侧有个大牌坊,矗立在路旁,“天龙屯堡”几个大字在我眼前飞逝而过。我一向对古镇感兴趣,在如此偏远的黔西南地区,凭空冒出个古镇来,甚觉蹊跷!便索性问身边的司机,他说:这古镇里的人现在仍穿着明朝的服饰,保留着明朝的生活方式、习惯。简直不可思议!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岂不是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洞再现吗!我决计进去探寻一番。
原来这是个人文旅游景区,当时几乎没什么游人!门票二十,免费导游。一位身着蓝色黑边小花褂,白色灯笼裤的小妹带着我们走进了这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明朝的屯堡古镇。
我仔细端详起眼前这座明朝军屯老镇的脚脚落落。古镇还真不小,横穿古镇有近一两公里长。最引人注目的是镇上的建筑物,房屋、围墙、街路等等几乎都是石头垒起的,屋顶的也是用石片铺就的。真应了贵州的一句俗语“贵州有一怪,石片做瓦盖”。屯堡的规划部局带着突出的军事功能,主体格局呈基本放射状,以屯堡中心广场为聚焦点,各条街巷曲屈回环,将小镇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小镇里转着就象走八卦迷宫阵!镇子里的房子差不多,街道也迥乎无异!如没有导游小妹带着,准会迷路,半天也转不出来!屯堡里的功能齐全,生活方便。学校、商铺、饭馆、驿馆、酒肆、染房等一应具全。就连宗教信仰也是佛道并立,有寺院,有道观;信佛信道任其自由。
古镇里有个奇怪的现象是其它古镇所未见的。就是朝向街道的窗户都特小,尤其是户门的高度才有一米五左右,只能容纳一人躬身进出!街巷狭窄,也只能走一人。古镇里的房子决大多数都有二层小楼,后来听那位导游小妹介绍,才知道这其中的原委。
贵州的屯堡是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章派三十万大军平定云南后,为了稳固云南,将三十万大军住扎在贵州通往云南的沿路,各主要军地势分别派兵住守,陆续派了有三十万左右。
同时为了稳定军心还将驻军的妻儿老小一并接到屯堡,人员不足又从北方大部迁徙人员到贵州云南一线驻扎屯守。使将士们及家人们亦军亦农。平时垦荒耕田,养蝉种棉,纺线织布,打铁造兵器,开馆教子弟。江南江北各地迁来的人们带来的先进技术、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这里自然而然地,有机地交流融合,促进了屯堡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冶炼造铁,炼油酿酒等行业完全满足了屯堡人们的生活,实现了自给自足,减轻了朝廷的军费开资的压力。足见朱元章的高瞻远瞩。后来屯堡表面看是个古镇,其实每个屯堡都是个军事单位,后来的满清的“八骑制度”和朱元璋的“屯堡军屯”很相似。屯堡里的房屋低门户和小窗口及古镇的布局、建造都带有明确的军事防御目的。
屯堡里有着独特的民间娱乐形式--地戏。
屯堡历经了六百多年的风雨,今天留给我们什么那?抚今追昔,当我们站立在古戏台前,观赏那些头带面目憎狞,凶神恶煞般面具,手持刀枪剑戟,身披各色铠甲,仿佛天兵神将的人们,随着那一声声有节奏的鼓声,进行操练,格斗的场面,章法紧凑,有板有眼。你似乎感到这几乎不象演戏,这简直就是战前的训练时,恰恰印证了这号称“屯堡地戏”的真正由来!屯堡的将士们日复日,年复年地在这里耕田垦荒,屯兵操练,镇守大明王朝的西南大门,一代又一代直至大明王朝覆没在满清的铁踢铁甲之下。他们的后代子孙们便将军操渐渐地演变成了具有独特意韵的舞蹈表演,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地戏形式。每当农闲、重大活动、传统节日来临,屯堡乡邻们都会着盛装,演地戏来庆祝欢乐,手舞之,足蹈之,口唱之;其乐亦融融,其情也浓浓!如今,地戏面具作为传统民间艺术同四川、西藏、陕北等地方戏剧的面具一道登上了民俗艺术的殿堂。
到天龙屯堡古镇里,我还发现还有一个感人的风俗。就是这里的女姓的称呼和她们的装束。这里都管未婚的小女孩称作“小娘娘(niang读作一声),已婚女性的装束有着明显的标志,就是出嫁的前一天晚上,由自己的母亲亲自给拔前额的头发,并用白布裹头作发饰。这和汉族婚庆应用大红色做主色调,丧葬之事用白色的传统习俗皆然相反!
原来屯堡里的每一个成年男子都作好随时听命天子的号令,随时踏上征程,保卫家园,血洒疆场。他们的家人也同时作好了亲人牺牲的准备。因此女孩子在出嫁时即给丈夫戴孝,体现了屯堡女人们为国家随时准备献出自己赖以生存丈夫的高风亮节!
在屯堡没有出现那种“爷娘妻子走相送,行人不见咸阳桥”的凄凉的送行场面,而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悲壮情怀。还有那“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大无畏气概。
六百多年来,屯堡人们在偏远的贵州安顺地区,屯田操练,繁衍生息,谱写了一首首感人的军民共建诗篇。于是感慨之余,赋诗一首以赞美天龙屯堡的大明情怀!
安顺天龙屯堡镇,
悠乎春秋六百庚。
天子移军耕寂寥,
将士垦荒颐民生。
战术武操名地戏,
石屋户牖化敌倾。
妻子裹孝明大义,
丈夫守关号长樱。
作者: 逦清定律    时间: 2008-2-2 00:24
我国民族众多,风俗各异,但天龙屯堡的特殊风俗,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 万古刀    时间: 2008-2-2 09:53
:yes
作者: 幽幽灵枫儿    时间: 2008-2-2 12:44
古韵古风,见识了
作者: 西厢待月人    时间: 2008-2-2 13:20
阁下系安顺滴?
作者: 塞外风尘    时间: 2008-2-2 18:09
::: 在 逦清定律 的贴子提到 :::
我国民族众多,风俗各异,但天龙屯堡的特殊风俗,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谢谢定律君赏光!
少数民族的风情的确独特,很有味道的。
作者: 塞外风尘    时间: 2008-2-2 18:10
::: 在 万古刀 的贴子提到 :::
:yes
多谢万兄赏光!!
作者: 塞外风尘    时间: 2008-2-2 18:12
::: 在 幽幽灵枫儿 的贴子提到 :::
古韵古风,见识了
多谢幽幽灵枫儿的赏光!!请多指点!!
作者: 塞外风尘    时间: 2008-2-2 18:14
::: 在 西厢待月人 的贴子提到 :::
阁下系安顺滴?
谢谢西厢君的赏光!
我不是安顺的,是北京的,
看了你的博客!很美诗写的大气,形式感也好!
欣赏学习了!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