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五台藏密缘 [打印本页]

作者: 塞外风尘    时间: 2008-1-26 19:51
标题: 五台藏密缘
   五台山一直以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的桂冠扬名中外,千百年来盛名不衰。提起五台山,人们首先熟知的是北宋时期金刀老令公的五子杨五郎,想起《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都避难出家在五台山。还有那些武侠小说中所描写和塑造的身怀绝技的世外高人等形象!近代亦传说毛主席进驻北京前曾到五台山抽签问卜!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的五台山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避难和求神问卜的最佳场所。而真正的五台山却一是个融合佛道两大宗派的,有真千年正归传承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东北部五台县境内,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约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 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其建寺历史之悠久和规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
  现五台山寺庙尚存43处,其中台内37处,台外6 处。 五台山众多的佛寺皆聚集在台内台怀镇。这里寺庙林立,殿宇鳞次栉比,圣景圣迹荟萃一处,其中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和菩萨顶被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
文殊菩萨在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的菩萨中,以智慧为第一著称。文殊菩萨曾是我们国家的“保护神”,或者说五台山曾是我们国家的“镇国道场”。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中国佛教四大灵境之首,是中国佛教“首府”,是与印度灵鹫山“争峻”的佛教圣地,是世界佛教五大圣地之一,是古代佛教中唯一保存尚好的世界佛教圣地。
  从自然地理方面来看,五台山是亚洲东经113度以东最高的山峰。五台山的土壤、气候、生物都有明显的垂直带谱,因而五台山的生物具有多样性,并有濒危、稀有生物。五台山是中国地层表中早前寒武纪代表性地层单元的命名地,是中国早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的命名地,五台山台顶的古夷平面是地文学上北台期夷平面的命名地,五台山是第四纪典型的冰缘地貌及冰川遗迹,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是中国典型的“自然博物馆”和监测全球气温变化的“指示器”。
   五台山从地质分布上看,属于山西山脉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区,海拔三千五百多米左右,五个峰顶常年积雪不化,即使在盛夏酷暑,这里仍然凉风习习,因此,五台山获得了“清凉地”的殊荣!又是盛夏避暑的好去处。
五台山地势险要,高山峻岭,沟壑纵横,山中多峡谷幽涧。年降水量很低,气候干旱,是个缺水的地区。山上植被稀少,只有少量低矮的草本植物,远不如峨眉、九华和普陀等佛教名山的葱郁茂盛,湿润温暖。属典型的山西地貌,颇有黄土高原般的浑穆和苍凉!
   我第一次去五台山是在1998年的仲秋十月,为参加纪念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盛大法会,全依佛缘而至。
从北京乘火车到达五台县,搭小巴士驱车五台山脚下台怀镇,时天刚朦朦亮,从车窗眺望远山顶处隐隐有白雪的青光闪烁,巴士沿着盘山路环形攀行,向山谷下望一眼,幽深黑黝,目不可测,真有几分的恐惧感!车行一个多小时后,到达了五台山麓的台怀镇。镇子不大,在五台山坳里,有几百户人家左右。一座巍然矗立的白色大佛塔成为镇上唯一醒目的标志性建筑。那就是著名的大塔院寺院。当年著名藏传密宗大德能海上师就主持该寺院。
能海上师是我国二十世纪著名的佛教大师。据能海上师传记载,大师本是四川人,出家前原是一国民党将领,后来因听佛法倍感亲切,最后发愿出家,因刚刚结婚无子,母亲令必得子女,方可出家,于是大师女儿刚满月,即告别老母妻子,顿入佛门。大师为求藏传佛教真谛,效法玄藏法师,自学藏语,并先后冒生命之险,三次深入西藏求法,受到藏地高僧的欢迎,并传承了密宗修法的究竟法门。在五台山开始建庙宏法,创立了藏传佛教中黄教格鲁派的新支脉,并同时担任中国佛教协会的重要职务。在十年浩劫中,中国的佛教作为“破四旧”对象遭到了严重破坏,五台山的好多僧人被强行还俗,娶妻成家,或下放劳动。能海上师不忍看到自己辛苦半生创立的佛教事业遭此凌辱,先生坐化西去了,中国佛教事业也盟受了重大损失。
  能海上师的亲传弟子任杰师傅是我的佛学老师。也是在文革中从五台山被强行出家下放到北京房山云居寺院的。先生信仰坚定,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把房山云居寺藏经洞的北魏的石刻佛经进行了整理研究,拾遗补缺,并出版发行了十几大册,为中国佛学,特别是藏密佛学的普及弘扬做了很大的贡献。我有幸于1998年拜任杰先生为师,向先生请教关于藏传佛教的修法问题,受益匪浅。先生当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可依然精神矍烁,经常到五台山年轻僧人讲经;给北京及慕名造访的居士门举办佛学讲座,诲人不倦!任杰先生每天早上准时颂经、写作、讲解答疑。先生是四川人,讲话四川口音比较重,可是我还是能听得懂,弟子们把先生每次的讲座录音并把讲义整理出来供大家学习。这次五台山盛会,先生主张我们前来参加的。先生说:“能参加这样的盛会,是学佛居士们的福报,是百年不遇的盛会!”我们北京的几位居士便结伴来到了这佛教圣地五台山。我们到五台山后,任先生已早到几天了,他亲自介绍我皈依他的师兄,能海上师的得意弟子,寂度老法师。受三皈五戒礼仪。师父赐我法名“法光”。
  那天清晨上早课时候,刚刚步入山门即听到寺院僧人们的颂经声,走近大殿,看大雄宝殿前围满了前来参加法会的善男信女们,大殿里面挤满了旁观的人们,正中法坐上的一个老法师,八十多岁,牙齿已经脱落,笑容可掬地端坐在法座上,手持硕大的铜铃顺次给前来的善男信女们加持,口里还不停地喃喃颂着经。据我师傅任杰老师介绍,这位老法师称寂度师傅,是他的师兄,也是能海上师的七大弟子之一,现任塔院寺的主持。老法师法相威严,看来是位得道的高僧。后来与院里出家不久的一位辽宁的僧人攀谈,知道寂度老法师已经88岁了,可是头脑清晰,记忆力超常,甚至比年轻人还强,一本新经念诵两遍就背下来了,真是不简单!有幸的是老法师举行的俗家弟子的三皈五戒仪式中,我能成为老法师的皈依弟子,与老师结下佛缘,真是前世的福报!老法师笑起来很慈祥,话语不多,现在他的笑容仿佛就在眼前!2006年我在平谷一个居士的精舍里,得知了先生已经圆寂了的消息,没想到老法师不再住世了,真是很难过!
  在五台山的日子里,每天早晨八点就到大殿里,和寺里的僧人们一起颂经,做早课,打酥油茶,吃斋饭,听任先生讲经,参加讨论;俨然一个出家僧人!感觉出家人的生活挺充实的。塔院寺的僧人们大都很年轻,也就二三十岁的居多。
  他们每天的生活紧张而有节奏,凌晨三点上大店颂经,早上六点半吃早饭,八点在上点颂经,午饭后下午自修,饭后听讲座,像在校大学生的生活。
  每天早课的第一节就是大家都在佛菩萨前发心,弘扬佛法,救度众生!寺院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就是靠游人们捐赠的功德钱。有时候还给行脚和在寺院挂单的僧人发放生活费!
在台怀镇上,还经常能看到列队行走在街头的比丘尼,她们都低头垂眼,目不斜视,更没有左顾右盼者,举止行规有度,体现了较高的佛学修养!
五台山的佛教寺院和道观许很多,这里的寺院和其他名山大川的寺院的不同之处是:这里的寺院的僧人修学之风兴盛!不仅仅是单纯的旅游盛地,还是国内佛学研究的中心。好多历史悠久的寺院内都有大德高僧住持。据传说:五台山每天都有佛菩萨化身来度化众生,说不定遇见佛菩萨那,只因自己肉眼凡胎,真佛菩萨现前亦不知晓!
  台怀镇内最高的山峰是小岱罗顶,上去要攀一千零九百个石阶,有如一步步拜上去,可消前世今生的罪业之说。好多虔诚的居士们真的一步一拜,虔诚之至由此可见!我是三步一拜攀上山峰的!头额头正中印上个紫红色的血泡,看来真的能消灾免难那!驻立岱罗顶峰巅俯视台怀镇,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岱罗顶上寺院游人甚多,大部都在拜众佛,烧高香,许愿祈福者,络绎不决。由岱罗顶后峰下行,正路过能海上师的灵塔,塔内藏有大师的舍利。我至诚地向灵塔磕上藏传佛教大头礼,祈请能海上师加持我,使道心永固,永不退转!
作者: 万古刀    时间: 2008-1-27 14:15
[em:39]
作者: 幽幽灵枫儿    时间: 2008-1-27 16:48
读文,受益匪浅
诚谢楼主!
作者: 雨霁轻尘    时间: 2008-1-27 17:38
楼主去的地方真多,羡慕!
作者: 塞外风尘    时间: 2008-1-27 23:19
::: 在 萬古刀 的貼子提到 :::
多谢万兄鼓励!!
作者: 塞外风尘    时间: 2008-1-27 23:20
::: 在 幽幽靈楓兒 的貼子提到 :::
讀文,受益匪淺
誠謝樓主!
谢谢幽幽鼓励!
作者: 塞外风尘    时间: 2008-1-27 23:21
::: 在 雨霽輕塵 的貼子提到 :::
樓主去的地方真多,羡慕!
多谢清尘的褒奖!!
作者: 清雁    时间: 2008-1-29 09:31
在想,风尘是开旅游公司的吧?
小时候,去南京五台山体育馆时,还以为五台山就是在南京呢,呵呵。
改日有空一定多多品读风尘的文章。
作者: 塞外风尘    时间: 2008-1-29 13:08
::: 在 清雁 的貼子提到 :::
在想,風塵是開旅游公司的吧?
小時候,去南京五臺山體育館時,還以為五臺山就是在南京呢,呵呵。
改日有空一定多多品讀風塵的文章。
多谢清雁君的鼓励!
我不是,就是喜欢到处游走!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