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初读红楼 [打印本页]

作者: 贾小妹    时间: 2007-8-24 22:45
标题: 初读红楼
知道有红楼其书,是很小时候的事,然读红楼却是两个月前.其时到书店购书,看到一本崔耀华的情解红楼,随便翻看了下,看到里面的内容大致是针对以前研究红楼的几派进行批评及抒发其个人所谓的系统论,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看热闹,于是免不了拿此书回去看了,走时顺便把红楼梦这本引起过各宗公案的奇书回去了
情系红楼一书因时间精力所限,还没读完,不过其中思路已几本明了,下面附上我的一些读后感,以与各派红迷们交流互动
首先表明,对红楼的主题,我是赞同崔氏之政治论


贾元春
一个据说是最有争议,然而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的人物
之所以把元春摆在最前面来说,是因为我认为元春是红楼梦里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其重要性比之三个主要人物宝玉黛玉宝钗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以说,红楼一书的思想,与其说是宝玉的思想,不若说是元春的思想来得确凿.
宝玉,不过是这一思想的执行者,外在表现者,这一点其实并不难看出来,在描写大观园一章中及前后几章可见,大观园因元春而起而荣而枯,我不明白那些红学究们为什么对这个视而不见
也许,造成他们视而不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走进了一个崔耀华所说的索隐的小胡同,他们没有把目光以顾全局的姿态来看,而是拣个人的喜好而置大体于不顾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奇书,并不是因为书中制造了几个诸如"真事隐""假语村言""原应叹息" (元迎探惜)的小游戏,这些只是增添小情趣,无关大局,读者对这些理解与否并不重要,因为这些小游戏只是小陪衬,我们只要读懂了红楼,书中的涵义早已是把这些也涵盖过了


宝玉黛玉


黛玉因其父及师,被学界公认为儒家新秀,这是没得说的了
宝玉在崔氏情解红楼一书中是以老庄思想的化身出现的,我个人基本上是赞同.
但我对宝玉及黛玉这两个人的看法不同,我认为在元春之大观园这场政治改革运动中,这两个人其实是带着灰色的,我知道,说出这句话必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怀恨,但我不在乎,我只是说我的读后感觉
元春将宝钗视为其思想的发扬者,但因为宝玉倾向于黛玉的关系,终于坏其大事
关于黛玉的爱哭,动不动便哭,那些红学究们没有解释清楚,崔氏也没有解释清楚,黛玉之所以爱哭,其实是一种矛盾心理的外在表现,她出身儒家师承儒家,但在大观园这一新革命却是要革掉儒家统治思想,而这些改革者却是她的朋友们,及爱的人,所以她迟早得面对对某一方面的割舍,决绝.但无论对那一方面,她都是欲罢不能的,虽然她是以儒林新秀的面目出现,但是她父师的根本她能说放便放得下吗?同样她也放不下她的朋友们,因为她的思想是同他们一样的,那便是新革命
她时刻担着这一份关心与担心同存的心理,能不矛盾吗,她以一个弱质女子的身份出场,能不哭泣吗?
他们的命运便如同漂在海浪啸风上的一只小帆,随时有可能颠覆的可能,还有她的心上人宝玉的轻率放纵,及对形势的评估不到位等等,以至牺牲了像金钏晴雯等之类的在第一战场上的战士

宝玉说黛玉是耗子精,耗子是什么?最终坏粮仓的家伙啊!坏了粮仓,还能成事吗?宝玉明知火海而投身了,故元春必毁在此二人之手



包勇甄宝玉一家


甄家为这场政治斗争而置在贾家的一粒棋子
甄家之所以选择包勇这一个人物放在贾家,是因为包勇外粗内精,且轻功了得武艺超凡,在和盗贼的较量中可见一斑
轻功了得,且又住进了贾院,外表又不显奸诈,要偷什么有利于此次斗争的信物之类,当难不了他吧

文中有一段:贾政便因提起承属包勇,应嘉因属意宝玉,也不暇问及那包勇的得妥,只连连的称道:"真真罕异"!因又拉了宝玉的手,极致勤
在这一章中冒出了个跟贾宝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来不令人生疑吗?而这个跟宝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的父亲为什么在贾政提起他的寄住在贾家的包勇时神态闪躲闲烁其辞呢?

之所以弄出这么一个与宝玉长得一样的人来,且家底也相似,是为了说明这一场政治斗争的真亦假来假亦真,叫人难辨莫测,因为两个宝玉最终交谈失败,这又足以说明他们并非同道
在甄宝玉出场时,紫鹃一时痴意发作,想起黛玉来,心里说道:"可惜林姑娘死了,若不死时,就将甄宝玉配了她,只怕也是愿意的".这个又说明了什么?除了说明林黛玉其实在这一场大观园的新革命中的立场还有值得商榷之外,我看不出其它来,当然,这是续篇,续篇或许改变了原作者的想法,我就不说了

盗窃一章引出政治内奸外攻
并且甄家及隐士高人妙玉也卷入其中
包勇说妙玉引贼入室,乃有意嫁祸,试想一个能被派往贾家作间谍的人,其必有非凡的本事,自当一眼看得出妙玉的为人来,所以我说此为包勇嫁祸,至于嫁祸的动机
那何三引来的一伙贼盗的胆子也大得令人难思,包勇打死了一个,剩下的居然还敢往西屋偷去,如果不是暗藏玄机,这不合常理吧





妙玉

只有惜春这类失意的主子才会与之惺惺相惜,而隐者高士之类通常也乐意于与惜春这类失意的主子作知已,因为所谓的隐者他们的前身通常便也是失意的人,回顾妙玉便是家道失落后才入空门的
妙玉的被擒暗示着此次的政治革命的失利,元春为首者死后,令斗争直接进入白热化
一般来说,作为高士,通常是在幕后出现的,因为他们身负才华,是各派争夺为已用的人才,盗贼一伙在已盗取有用信物并已经被主人家发现,而且在另一派甄家的干涉下,仍然冒险往西屋奔去,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伙盗贼大有来历,来头不小于甄家,不然他们便不敢直接与甄家冲突了,另外还说明了他们此行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已夺到手的物件,另一个便是高人妙玉
他们在往西屋无果的情况下,并没有揽着已到手的物件一起了之,而是再次冒险到妙玉的住处掳人,妙玉作为贾家惜春的幕客,刑的师父,自应有人保护的,但在奔丧去了大部人力后府内空虚,于是贼人一伙便趁此少有的良机夺人来了
同时这一章中也说明了像惜春妙玉这一类人虽负才华而无实权,一旦被推至第一作战场便会手足无措,不比凤姐及探春


金钏晴雯鸳鸯


金钏之死显示了宝玉劣质的一面,也指出了新革命运动中存在弊病
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宝玉冒然试探,然后在见机不利的情况之下,又胆小怕事一起了之置金钏于不顾,引至金钏对领导层的失望,乃至于自杀,杀身成仁
记得宝玉有一句话,其实一直是在为自私的他作辩词,他说大凡将军在战场上战死是为自私,大臣谏死也为自私,因为他们都是为他们的名誉而死,并不是为真理而死
崔氏在情解红楼一书中轻而易举地被宝玉这个伪君子骗过了

晴雯的死就更能说明宝玉的无能了,如果说金钏的死是一时的轻忽造成的意外损失,那么晴雯呢?晴雯可是他很重视的人,可是晴雯到死,他除了偷偷去瞧一眼外便连个屁都不敢放了

鸳鸯的死与前二者有所不同,鸳鸯的死与其说是情愿为贾母的知遇之恩而死,不如说是不得不死
遗失的物件中,只有贾母的心腹鸳鸯一人知道是什么,机密得连贾政夫妇及掌大权的凤姐都不知道,可见失物的重要性机密性,遗失了,鸳鸯除了死,还有别路吗?


袭人

袭人向宝玉说:"你有什么忌讳的?一时高兴,你就不管有人没人了,我也曾使过眼色,也曾递过暗号,被那人知道了你还不觉.
说明了宝玉不机警
贾芸作为宝玉的"儿子"
说明了宝玉的轻率一面


批赞黛抑钗派

黛玉一生多疑,这是不争的事实,卷在各方面的明争暗斗之间,自然而然的养成了一种风吹草动的敏感心性,但这不能说黛玉心胸狭隘,要说心胸狭隘的,应该说是拥黛的红迷们,我知道你们沉不住气了,想反驳了是不?
试想黛玉从疑宝钗到视宝钗为知已,这中间黛玉得放下心中既存的多少成见,而能令黛玉这草木皆兵的疑人放下成见,又说明了宝钗该是个心胸及行事该是怎样磊落的人
如果宝钗只是表面阳奉阴违一套,以黛玉之聪明绝顶又兼敏感多疑的个性,有可能被其蒙蔽么?连黛玉这般聪明的人都看不出宝钗是个"坏水"的人,你们便能看得出来么?你们要真看出来了说明你们的才华自是比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嘿嘿^^^^^^
连黛玉都抛下既存的成见接受宝钗并成为其唯一的知已了,为什么那些所谓拥黛派们还拒人于千里之外呢?除了心胸狭隘之外,我还真想不出第二个词了,不,还是有的,那便是鬼遮眼吧
由宝钗将通灵玉托于掌上细玩,并对所镌之字默念两遍,而黛玉虽与宝玉同床共枕,但却从未仔细看过通灵玉,可见元春没看错宝钗,也可见黛玉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元春大观园的队伍

有人对宝钗兰言解疑癖一章说宝钗利用黛玉在酒令中借用牡丹亭西厢记中两句话来要挟黛玉就范,说宝钗为人奸诈居心叵测是为可耻.
当真可笑,试想黛玉所引的两句诗,既然宝钗一听而知出处,则宝钗自己对此二书之熟必不下于黛玉,她自己都读的书,还能拿来要挟别人吗?说出此话的人当真是比猪还蠢,不对,应该是居心叵测才是
崔耀华有一句话是对的,不悔自家没见识,却将丑语诋他人

至于说到前面宝钗黛玉作的一些小口舌之争,这其实是两家思想之争,各自的立场是法儒,相融需要一个过度,而这个过度时期出现一些思想上的小磨擦不是很正常吗?说什么争风吃醋,靠

而黛玉之多病,更多时候是决策不下心情矛盾引发的病,是映射思想之命,并非真病

第39回刘佬佬编了个故事,说有位老爷没有儿子,只有一位小姐,名叫若玉小姐,知书识礼,老爷太太爱如珍宝,可惜这若玉小姐生到十七岁,一病死了
次日宝玉便给几百钱焙铭去打探,谁料只寻了个青脸红发的瘟神爷
由此可见,所谓的若玉,青脸红发的瘟神爷,其实说的都是黛玉,若玉的身世不是与黛玉相似吗?若玉若玉,不正是若黛玉吗?


刘佬佬游大观园

但见宝钗处"蘅芜院异香扑鼻,奇花仙藤,愈冷愈苍翠"
宝钗说出一大堆作画时所用的工具,用品和颜料,其中有些东西是裱托画时才用得上,并非作画时所用.说作画时该藏的藏,该减的减,该露的露
由此可见宝钗对改革步步胸有成竹,元春并没有看错人




黛玉
刘佬佬游大观园一章中,从探春处到宝钗住处,路上沿河看到秋天的败荷,宝玉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了,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得残荷了."于是宝玉便令留下这残荷了.崔氏在情解红楼中说此段为作者借宝黛的话指在大观园这个理想社会中,过去旧的处于死亡中的东西,会依然留下它的痕迹,在大观园这个新的社会中保留着旧事物消亡的痕迹对人们有着历史意义
在我个人看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必确凿,我更倾向于个人的看法
联系全文,结合大观园的兴衰,此段应该说的是黛玉最终怀着一份恋旧情结,对宝玉说要根拔她思想之源的儒之一面,无法痛下决心去接受
于是,在此宝玉留下了令元春之大观园最终落败的一笔

宝钗
第37回中,湘云白海棠和韵之二的首二句:"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由湘云口中说出了宝钗的思想适宜于任何地方,在此抑钗者们不知该作何话可说
刘佬佬到了宝钗处:"花溆萝港下,阴森透骨,溆上草残萎,更助秋兴,蘅芜院异香扑鼻,异花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似珊瑚豆子一般的果实,累垂可爱,房子里,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具全无,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

这一段话前半说明环境的恶劣,后半部分说宝钗在此种恶劣的环境之下,战绩累累,而且战斗精力游刃有余,一句"更助秋兴",可见宝钗之大将风范
菊花之战寒斗霜精神就不用说了吧

还有就是两部书的描写,这两部书虽然没注明是什么样的书,然也可想.这与黛玉处有所不同,黛玉处是满满的一架子书,籍此也可见黛玉思想之复杂,如果你要说那叫博览群书,那便错了,在此并不是指这个,如果真是博览群书之意,那么宝钗处便也应该是一架子书了,要知道宝钗所学并不比黛玉逊色,连黛玉随引诗句出处都了如指掌,不博览群书能办得到吗?纯粹侥幸吗?我看是你们抱着侥幸的心理去读红楼罢了
要说博览群书,当首推宝钗为是,聚百花之蕊,除了形容博览群书集百家之精华于已身之外,我不知道谁能解释出更好的结论来,将一个集百花之蕊的于一身的美人形容成伪善面目,则除了说明倡此论者居心叵测之外,我又不知该择何辞来形容了


探春之建诗社招帖,37回
从此帖的语气中,可见曹雪芹虽然表面上把十二金钗以姐妹亲人的形式出现,其实实际上十二金钗并非一家,而是为元春这一政治运动聚集在一处议事的四方志士,
如果他们是一家之姐妹,语气上当不会若此客气
我读此帖,感受到更多的是朋友同志间互敬互慕的成份,而不是姐妹间那种亲爱的气氛
故后文黛玉说了一句话:"既然定要起诗社^^^^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可与探春之建诗社招帖照应
作者: 落落小米    时间: 2007-8-25 08:02
这么多感慨,嘻嘻,偶看了好几年,看来看去,还没有看到什么,汗···
回去再读,现在上班哈~~
作者: 秋风了无痕    时间: 2007-8-25 10:31
呵呵,学习
作者: 雁儿在林稍    时间: 2007-8-25 14:41
学习了~
作者: 1468109    时间: 2007-8-25 16:44
既然把所有的都上升到了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的高度,那就没啥好说的了~~
作者: 天山苍鹰    时间: 2007-8-25 16:56
老毛说看红楼梦要看三遍, 我一遍也看不完,因为累
作者: 风叶凛然    时间: 2007-8-25 22:44
呵呵,偶很想认真的看完,可怎就看不完的呢
作者: 贾小妹    时间: 2007-8-26 09:39
::: 在 一如昨日 的贴子提到 :::
既然把所有的都上升到了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的高度,那就没啥好说的了~~
这是择其所选而说,说的是作品表面文字隐藏的其中一条主线,其它的好东西还有很多,但是那些别人已经说烂了,我就不画蛇添足横加一脚了,这是你的误会,我没啥好说
作者: 西厢待月人    时间: 2007-8-26 11:00
喜欢金瓶胜于喜欢红楼!
作者: 贾小妹    时间: 2007-8-26 11:54
瘦月不要他的林妹妹了?郁闷
作者: 夜船吹笛雨潇潇    时间: 2007-8-26 13:23
哇  了不起哦
  我看到红楼梦就觉得头疼~`m(00)m
作者: 夜船吹笛雨潇潇    时间: 2007-8-26 13:24
比较喜欢看三国
作者: 江雨飞舟    时间: 2007-9-1 22:24
关于黛玉,小妹颇有新解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