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梁启超巧对张之洞 [打印本页]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6-8 20:17
标题: 梁启超巧对张之洞
        清末,梁启超从广东到武昌讲学,去拜访湖广总督、一品大员张之洞,投递的名片上写道:“愚弟梁启超顿首拜。”张之洞见置款大为恼火,出示一联:
披一品衣,抱九仙骨,狂生无礼称愚弟。
        梁启超不加思索地对道 :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侠士有志傲王候。
        张之洞见梁启超对答敏捷,怒气稍消。又出一联拮难他: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意思是说:在江淮河汉四水中,长江是第一位;春夏秋冬四时中,夏季是第二位。我坐镇江夏,你又来江夏讲学,你我间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谁的咄咄逼人。
        梁启超答道: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意思是:按儒释道三教排,儒排在前面;按天地人三才排,人排在后面。我是读儒家经书的人(既是儒又是人),怎敢居于你前,又怎能居于你后!答得自谦又毫不示弱,避实就虚,虚中寓实。
作者: 清水笑    时间: 2006-6-8 21:04
张之洞也很厉害呀~~~佩服!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6-9 16:54
梁启超十七岁那年参加广州乡试,榜列第八名举人。当时主持会试的主座是清末著名的维新派李端妹李惠仙与梁启超订了婚。

  李惠仙是京兆公李朝仪的女儿,正所谓大家闺秀。梁启超次年京师会试落第,随康有为在万木草堂学习。但李惠仙甘愿下嫁穷书生,在北京完婚,几个月后便随梁启超回到了熊子乡。当时梁家生活贫寒,结婚的新房还是从同族人临时借的,但这位出身高贵的新夫人毫无怨言,操持家务,敬养老人,与梁启超相敬如宾,感情非常融洽。

  1898年6月,光绪下诏变法,梁启超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但不到百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梁启超和康有为逃往日本。李惠仙扶老携幼避居澳门。梁启超在日本,读书写作十分繁忙,但一封封家书不断,与同经忧患的妻子对话,字里行间洋溢着深厚的情谊。他还将一张身穿和服的照片寄给妻子,信中说:“衣冠虽异,肝胆不移,贻此相对,无殊面见矣。”

  次年年底,梁启超把家眷接到日本,随后便应康有为之召赴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当时他才二十八岁,却已是驰名世界的维新人物和资产阶级启蒙宣传家,到檀岛受到热烈的欢迎。在一位何姓华侨举行的宴会上,梁启超即席演讲,因激请了美国不少知名人士,便由这位华侨的女儿何惠珍担任翻译。讲演者慷慨激昂,翻译者流利准确,博得了热烈的掌声。何小姐正当妙龄,风度翩翩,慨然有丈夫气。她非常钦佩梁启超的才华,席散后便表示了纯真的爱慕之情:“我万分敬爱先生,但可惜仅爱而已。今生或不能相遇,愿等到来生。但望先生赐以小像,即遂心愿了。”

  梁启超惘然不知所措,很快便到外部讲演去了。由于缺少翻译,常给活动带来很大困难,不由得便想起何惠珍来。这时清政府以十万两银子捉拿梁启超,当地一家英文报纸也对他进行攻击,梁启超虽然长于论战,不会英文有话难言。但这时,忽有数篇同一署名文章起而驳之,梁启超不知作者何人。待回到檀岛后才知是何小姐所为,心里不由得暗暗敬佩。几位要好的朋友,都希望他与何小姐结合,认为这样梁既有了翻译,还有了英文老师。梁启超说我对何小姐为人非常钦佩,有机会要面致谢意。但我与谭嗣同在中国创立了第一个一夫一妻世界会,违背这个道义对不起死去的先烈。况且我流亡在外,头颅即值十万,随时有生命危险,一个结发妻子尚且离多合少,哪能再连累人家。不久何惠珍的老师又宴请梁启超。席间何小姐尽情畅谈,从中国的女学,说到妇女解放,从儿童的智力,谈到造切音新字的想法,滔滔不绝几乎使梁启超难以应付。他完全忘记了坐在自己面前的是位年轻女子。

  晚上回到寓所,梁启超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他是一个心地坦诚的人,便提笔给在日本的妻子写信。信上谈了与何小姐相识的经过后说:“近年以来,风云气多,儿女情长,然见其事,闻其言,觉得心中时时刻刻有其人,不知何故也……余归寓后,愈益思念惠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乎不能自持。酒阑人散,终夕不能成寐,心头小鹿,忽上忽下,自顾二十八年,未有此可笑之事者。今已五更矣,起提笔详记其事,以告我所爱之惠仙,不知惠仙闻此将笑我乎,抑恼我乎?”

  梁夫人收到信后,便想禀告公公成就此事,因为在那个时代,三妻六妾者比比皆是。但梁启超以自己的理智战胜了情感,他将小像赠与何小姐,表示自己女儿长大条件允许,一定让她来教导。何惠珍回赠一把亲手织成的小扇,作为深情的留念。梁启超舍不得用,寄回家去请夫人代为珍藏,同时在信中表示,我靠惠仙的帮助学会了官话,在全国讲演,也很想得惠珍的帮助,驰骋于世界,但理智、人情、现实的条件都万万不能。为什么呢?以后梁启超有《纪事诗二十四首》,记录了生命海洋里掀起的这次独有的浪花,这样写道:一夫一妻世界会,我与浏阳实创之。

  尊重公权割私爱,须将身做后人师。

  感情上的创伤未尝不含有痛苦,但与民族存亡,国家危难相比,毕竟是小事,所以最后跃然纸上的已是忧国忧民之情!

  猛忆中原事可哀,苍黄大地入蒿莱;何心更做喁喁语,起趁鸡声舞一回。

  在以后的二十多年生活里,李惠仙治理家务,井井有条,使梁启超以全部精力投注治学著述,取得丰硕的成果。1924年9月夫人逝世,他悲痛万分,涕泪纵横,步行好几里从回回营到宣武门外回灵。不久在《苦痛中的小玩意》一文中,他这样表达了夫人逝世后的心情:“风雪蔽天,生人道尽,块然独坐,几不知人间何世。哎,哀乐之感,凡在有情,其谁能免?平日意态兴会淋漓的我,这也嗒然气尽了。”

  为纪念他的夫人,梁启超做了一篇饱含悲痛之情的《祭梁夫人文》:“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将扶之;我有疑事,君摧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喑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双影彷徨。”
作者: 时憩    时间: 2006-6-9 17:35
我德有阙,君实匡之;我生多难,君将扶之;我有疑事,君摧君商;我有赏心,君写君藏;我有幽忧,君噢使康;我劳于外,君煦使忘;我喑君和,我揄君扬;今我失君,双影彷徨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为两位女性的伟大形象,---极度感动中!
作者: 瘦月    时间: 2006-6-9 18:09
时兄好象被骗了.梁启超不是有很多个老婆和情人吗
作者: 譬如朝露    时间: 2006-6-9 20:00
刚想说感动呢,可是瘦月说的是怎么回事?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6-9 20:13
               第一知己总让卿

  1899年底,梁启超应康有为之请,赴美国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宜。一日,檀香山一位加入保皇组织的侨商设家宴招待梁启超,引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纠葛。

  梁启超进入何家大院,出迎的除主人外还有一年轻女子。她是侨商的女儿,叫何蕙珍,芳龄二十,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6岁便任学校教师,于今已有四年,英文极好,因今天有西洋人参加宴会,由她做梁启超的翻译。宾主落座,何蕙珍便挨着梁启超坐下,不时有一股淡香飘入梁启超的心腑。多年来,除了妻子李氏外,他还没有与一个女子这样接近过。席间,何小姐颇为活跃,她广博的学识,不凡的谈吐,尤其是她对梁启超著述的熟稔,使在座者大感意外。整个宴会仿佛成了何小姐与梁启超的对语,而他们两人,也如相知多年的忘年交一般。

  席将罢,何小姐又将她在报上替梁启超辩护的文章原稿拿来给他看,并说:“这是我代先生笔战起草的英文中译稿,请先生惠存并予指教。”接过何小姐的手稿,梁启超吃了一惊,他多日的疑惑顿时冰释。原来,梁启超刚到檀香山时,到处奔走演说。清廷驻檀领事馆买通了一家当地的英文报纸,不断写文章攻击梁启超。梁启超心中不服,苦于不懂英文,不能回击,只好置之不理。不料此后不久,竟出现一桩怪事,另一家英文报纸上连载为梁启超辩护的文章,文字清丽,论说精辟。

  临别时,何蕙珍含情脉脉言道:“我十分敬爱梁先生,今生或不能相遇,愿期诸来生,但得先生赐一小像,即遂心愿。”

  数日后梁启超践约将照片赠与何小姐,何小姐亦投桃报李,回赠亲手织绣的两把精美小扇。梁此时已坠入情网,几近痴迷。

  不久,一位好友前来拜访梁启超,婉劝梁娶一懂英文的女子作夫人,说这样会给他的事业带来极大的帮助。梁启超沉思片刻,随即言道:“我知道你说的是谁。我敬她爱她,也特别思念她,但是梁某已有妻子,昔时我曾与谭嗣同君创办‘一夫一妻世界会’,我不能自食其言;再说我一颗头颅早已被清廷悬以十万之赏,连妻子都聚少散多,怎么能再去连累人家一个好女子呢?”

  又过数日,何小姐的英文教师宴请梁启超。席间见到何蕙珍,梁启超心情极为复杂,不敢触及敏感话题。

  倒是何蕙珍大大方方,谈吐自如。分手之时,何小姐说:“先生他日维新成功后,不要忘了小妹。但有创立女学堂之事,请来电召我,我必来。我之心惟有先生!”

  世上难道还有比这更赤裸的表白吗?梁启超心醉了。他不忍再呆下去,轻轻说了声 “珍重”,便连忙离去,其情景有如逃奔。

  他在理智上克制了自己,但内心深处的感情却不能自欺。这期间,他陆续写了24首情诗,以记叙对何蕙珍的赞美、思念和无奈之情,把对何蕙珍的深深爱慕融入诗篇之中,其中有一首这样吟道:

  颇愧年来负盛名,

  天涯到处有逢迎;

  识荆说项寻常事,

  第一知己总让卿。

  梁启超不愿把这件事绕开自己的结发妻子,1900年5月24日,一封家书,把檀岛奇遇说与李惠仙。在信中,他煞费苦心地讲述着对何蕙珍的态度,表示自己忍痛做出“万万有所不可”的决定。李惠仙读了梁启超的信,自然气恼,她给梁启超写了一封回信,大意是说:你不是女子,大可不必从一而终,如果真的喜欢何蕙珍,我准备禀告父亲大人为你做主,成全你们;如真的像你来信中所说的,就把它放过一边,不要挂在心上,保重身体要紧。李惠仙要把问题交给梁启超的父亲梁宝瑛去处理,因为她知道梁父是决不会同意他娶小的。夫人此举让梁启超着了慌,他急忙复信,求妻子手下留情,并再三向夫人表白,对何蕙珍已“一言决绝,以妹视之”。信中说:

  此事安可以禀堂上?卿必累我捱骂矣;即不捱骂,亦累老人生气。若未寄禀,请以后勿再提及可也。前信所言不过感彼诚心,余情缱绻,故为卿絮述,以一吐其胸中之结耳。以理以势论之,岂能有此妄想。吾之此身,为众人所仰望,一举一动,报章登之,街巷传之,今日所为何来?君父在忧危,家国在患难,今为公事游历,而无端牵涉儿女之事,天下之人岂能谅我?……任公血性男子,岂真太上忘情者哉。其于蕙珍,亦发乎情,止乎礼义而已。

  梁启超最终以理智锁住情感,结束了这场苦恋。促使他做出这种选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形势急剧恶化,斗争十分残酷,他已没有时间沉溺于儿女私情。

  后来,在梁启超任民国司法总长时,何蕙珍女士又从檀岛来北京,欲与之结秦晋之好。但梁启超只在总长的客厅里招待何蕙珍,她只好怏怏而返。李夫人病逝后,何女士也从檀岛赶来,但梁启超仍然婉辞。梁启超的这一做法,对何蕙珍来说似乎有点薄情,以至何蕙珍的表姐夫、《京报》编辑梁秋水也责备梁启超“连一顿饭也不留她吃”。

  梁启超对婚姻家庭的看重,是一贯的,对己如此,对人也如此。他对徐志摩婚变的态度即可证明这一点。徐志摩与妻子张幼仪离婚,与有夫之妇陆小曼恋爱,他极力反对。后出于无奈,梁启超还是做了徐志摩与陆小曼的证婚人(因为徐的父母也反对儿子与陆小曼结婚,提出,除非请到梁任公为证婚人,才许结婚),但在证婚词上,梁启超还是不留情面地把徐志摩和陆小曼狠狠训责了一番。

  夫妻合墓葬三人

  据《革命逸史》所记,李惠仙与梁启超结婚时,还带来了两名丫环,一个叫阿好,一个叫王来喜,王来喜即王桂荃。阿好脾性不好,又不听使唤,不久便被梁家赶出了家门。而王桂荃则聪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妇的喜欢,家中事务甚至财政都由她掌管。1903年她成为梁启超的侧室。

  对王夫人,梁启超虽不像对结发夫人李惠仙那样恩爱有加,但也是尊重的。他曾对长女梁思顺说:“她也是我们家庭极重要的人物。她很能伺候我,分你们许多责任,你不妨常常写些信给她,令她欢喜。”

  对于这桩婚事,大概是考虑到有悖一夫一妻制的主张,梁启超从不张扬,尽量讳避。他在信中提到王夫人时,多称“王姑娘”、“三姨”或称“来喜”。只是在1924年,李惠仙病重,王桂荃又怀上小儿子思礼,适值临产时,梁启超在写给好友蹇季常的信中,首用“小妾 ”之称。

  但是,几乎是所有的梁启超的孩子,对王桂荃的感情都非常深,他们管李惠仙叫妈,管王桂荃叫娘。

  梁思成后来回忆他小时候一件事时说,有一次他考试成绩不好,李惠仙气急了,用鸡毛掸子捆上铁丝抽他。王桂荃吓坏了,她一把把梁思成搂到怀里,用身子护着他。当时李惠仙还在火头上,收不住手,鸡毛掸子一下下地抽在了王桂荃的身上。事情过后,王桂荃拉住梁思成,用很温和、很朴素的话教育他,让他好好读书。

  在复杂的政治激流中,梁启超的思想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他头脑中描绘的政治蓝图也由君主立宪制完全转变为民主共和制。1915年袁世凯复辟后,他又站出来反对帝制。梁启超始终追随着时代的步伐,肩负起天下兴亡的重任。而使他始终无后顾之忧的,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持他的两位夫人。在李惠仙、梁启超去世后,留给了王桂荃九个孩子。在这之后的岁月里,王桂荃一人照顾全家上下,梁家的孩子们,从王桂荃的身上学得了更多的勤奋。

  1968年,85岁的王桂荃,在“文化大革命”中与孩子们四散分离,最后在一间阴暗的小屋中与世长辞。

  她是中国寻常女性的缩影。但她又是一个很不寻常的女人。

  “文革”后,梁家的子女们,在香山梁启超与李惠仙的合葬墓旁种下了一棵母亲树,立碑纪念这位培育了数名栋梁之材的平凡母亲。
作者: 沉醉卧烟霞    时间: 2006-6-9 20:14
严正抗议这种抢生意的行为!
这应该贴茶社!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6-9 20:17
那不是联,那是掌故。看清楚喽!!!!!!!!!!!!!!!!!!!

作者: 沉醉卧烟霞    时间: 2006-6-9 21:28
::: 在 金灿 的贴子提到 :::
那不是联,那是掌故。看清楚喽!!!!!!!!!!!!!!!!!!!
{ulurl}/1423362/200471484334637.gif
这是联的掌故!再次重申,以后请贴茶社!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6-9 21:35
::: 在 沉醉卧烟霞 的贴子提到 :::
这是联的掌故!再次重申,以后请贴茶社!
这是茶余饭后的闲谈,是掌故就要贴在这里,烟霞有强权思想啊!!!!!!!!!!!!!!!!!!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6-9 21:41
张之洞生活怪癖

张之洞性情乖僻,起居无常,每日下午2时始入睡,到晚上10时始起床视事。幕府中人及臣僚有事,一般都在夜半请谒,甚至有候至天明始获传见者。总文案李文石每日入署办公,皆在晚10时以后。与之洞商洽公务,往往至于翌晨。藩臬两司于上午谒见,常值其神疲体倦之时,在门厅坐候,不即延入,动辄数小时之久。道府以下属官,有待至数日不获一见者。有时与客人谈话未已,之洞忽然闭目假寐,甚至鼾声大作,将客人搁置一旁。客人不好惊动,只得退出。后来,大理寺卿徐致祥参劾张之洞辜恩负职,其中一条即为“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清廷谕令粤督李瀚章查明具奏。瀚章因之洞督粤时理财有方,自己继任时应用裕如,心存感激,遂奏复:“誉之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毁之者则曰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既未误事,此等小节无足深论”。将此事敷衍过去。

  张之洞最嗜食鲜果糕点蜜饯等物,案桌旁常设小几,放置各种鲜果及糕饵十余盘,以备随时取食。每日正餐亦备水果及中外良酿若干种,先以果类佐酒,饮毕进餐。喜蹲椅上据案而食,不喜垂足而坐。所以,张之万在写信给之京(之万胞弟)时说:“香涛饮食起居,无往不谬。性又喜畜猫,卧室中常有数十头,每亲自饲之食。猫有时遗矢于书上,辄自取手帕拭净,不以为秽。且向左右侍者说:‘猫本无知,不可责怪,若人如此,则不可恕。’”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6-9 21:43
敢忘八表经营

张之洞在“翰林四谏”中颇得人缘,所以湖广总督李瀚章,为了笼络,特地卑词厚币,请他去当湖北通志局的总纂。可是张之洞正在培养资望关系,快到了水到渠成,将要大用的时候,自然不肯应聘,转荐他的门生樊增祥自代。果然,不久就由于李鸿藻的保荐,放了山西巡抚。翰林当到内阁学士,不是内用为侍郎,便是外放为巡抚,循资迁转,原无足奇,奇的是张之洞升内阁学士还不到半年的工夫,就有此任命,不能不说是异数。

  因此,给他去道贺的人特别多。张之洞兴奋得不得了,亲拟谢恩折子,得意忘形,自命为“敢忘八表经营”的话,一时传为口实,而挖苦他最厉害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堂兄张之万。一天张之万带了两个挂表,有人便说,表只要准,一个也就够了。他这样回答人家:“我带两个表不足为奇,舍弟有‘八表’之多。”

  “八表”是八方之极,亦是“天下”的别称,“八表经营”可以解释为开国英主力战定天下。张之洞下笔不检,用了这句成语,如在雍正、乾隆年间,不丢脑袋也会丢官,但嘉庆以后,文字狱久已不兴,而且清流的口气,向来阔大,所以山西巡抚想经营八表,不过传作笑谈而已。
作者: 沉醉卧烟霞    时间: 2006-6-9 21:43
::: 在 金灿 的贴子提到 :::
这是茶余饭后的闲谈,是掌故就要贴在这里,烟霞有强权思想啊!!!!!!!!!!!!!!!!!!
嘿嘿!茶余饭后的闲谈!请注意,茶社和茶余的关系!
呵呵呵呵!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6-9 21:44
总督典当:清末官场奇闻

张之洞出身于官宦之家,本人科举及第又早,很少知道稼穑的艰难与寒士的困窘。他常说:“未必一个人二三十两银子都没有么?”加上他心性高傲,创办新政,讲究排场;爱好玩赏古董字画碑帖;经常请客宴会,诗酒流连;喜欢送礼赏赐,所费不赀。如此,一年到头结算下来,往往入不敷出,陷于窘境。到年关时手头拮据,张之洞便命人拿物去当铺典质。

  清末年间,武昌“维新”等大当铺有一行情:凡是总督衙门拿皮箱来当,每口箱子当200两银子,并不开箱看内里是什么东西,只照箱数付给银两。开春后银根松动,督署再用银两赎回箱子。当铺则赚一笔可观的利息。总督典质,这在清末官场也是奇闻一桩吧。

  再者,张之洞的一位弟子傅岳__(字治芗,武昌人,民国时任北京师大教授)曾述及张之洞身后的情况:“张去世后,谥文襄,无遗产,家境不裕。他的门人僚属都知道这种情况,所以致送赙仪都比较厚重,总计亦不过银万余两而不足二万之数。张家所办丧事也就全赖这笔钱,治丧下来所剩无几。一生显宦高官,位极人臣,而宦囊空空,可称廉介云云。”

  辜鸿铭也说:“文襄自甲申后,亟力国图富强,及其身殁后,债累累不能偿,一家八十余口何以为生?”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6-9 21:44
清高失礼

张之洞常居高位,又满腹经纶,故自命清高。他喜欢与文人名士交往,对僚属多不放在眼里,属下多有不满,但又都无可奈何。有一位布政使颇有点名气,但也是张之洞的下级,也不为张之洞尊重,张多次对他失礼。这位布政使对张十分不满。

有一次,他又去总督府拜见张之洞,谈完公事之后,向张之洞告辞。按清朝官场礼仪,张之洞应将布政使送至仪门,但张之洞送到门厅就止步停下了。这时布政使回过头来,故作神秘地对张之洞说:“请大人多走几步,下官还有儿旬话要告诉你。”张之洞认为布政使另有重要内容要说,就又陪着他走了一段路,还不见布政使开口,这时两人己走到仪门,张之洞不耐烦地问道:“你不是有话对我说吗?”布政便有点得意地说:“其实我只想告诉大人,按照礼仪制度,总督应该将布政使送到仪门,现在大人既以按规定把我送到仪门,就请你留步吧。”说完长揖施礼而去。张之洞听罢,气得说不出话来,但又不好发作,因为这位布政史所为符合清代官场礼仪的。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6-9 21:45
大筵宾客赏假古董

张之洞与潘祖荫、吴大澂等人曾在北京以流连诗酒、赏玩古董字画出名。后来,张之洞历任封疆,爱好古玩的雅兴不减,且自命精于古物的鉴别。

  某年,张之洞在京以高价购得一古鼎,斑斓璀璨,价值连城,之洞十分得意。回鄂时大张筵席,请僚属共同欣赏。先置鼎于案,插梅花一枝于鼎中,注水少许以润花。不意酒过三巡,鼎下竟有水徐徐流出,满堂惊愕,大为扫兴。经仔细检视,始知鼎非古铜,而是纸板仿制。之洞始知为古董商所骗。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6-9 21:45
宠爱学生

张之洞对于留学生一直优礼有加。张之洞热心向日本学习,经他派往日本留学的学生达数百人。当时风气虽开,而出洋仍遭到很大阻力。张之洞极力倡导,将自己的数位子孙都送往日本留学。学生出洋,之洞必送行,回国必设宴接风。总督衙门有一挑水夫,人说今天总督接风的是留学生某某,挑水夫说:“这学生就是我的儿子啊!”

张之洞对学生宠爱异常,凡是学生与官吏发生争执或纠纷,张之洞往往偏袒学生一方。例如有一次,南路小学堂学生范熙绩、陆象岩等在黄鹤楼茶馆饮茶,因招待不周,与茶馆老板发生争执,老板自恃是督署戈什哈(满语护卫之意,清代高级官员的侍从武弁),不由分说,关门殴打学生,事后反而诬告学生打毁茶馆,引起学生公愤,聚集多人交涉。茶馆老板虽知理屈,仍气势汹汹地要求学生立刻离开,学生及家长毫不示弱,双方相持不下。后来南路堂长及督署参谋刘邦强赶到,查明真相,会同武昌知府梁鼎芬商定,令茶馆老板向南路全体学生认罪,用几顶轿子将留在馆内的学生抬送回校,并沿途放鞭炮赔礼道歉,才算了事。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6-9 21:49
::: 在 沉醉卧烟霞 的贴子提到 :::
嘿嘿!茶余饭后的闲谈!请注意,茶社和茶余的关系!
呵呵呵呵!
烟霞今天说梦话,请你明白茗与茶的关系!呵呵!
作者: 沉醉卧烟霞    时间: 2006-6-9 21:53
::: 在 金灿 的贴子提到 :::
{ulurl}/1423362/200471484334637.gif

烟霞今天说梦话,请你明白茗与茶的关系!呵呵!
如此说来,以后两版的帖尽可互贴!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6-9 21:56
::: 在 沉醉卧烟霞 的贴子提到 :::
如此说来,以后两版的帖尽可互贴!
那是你们天天在分嘛,我说过诗词是一个整体。
作者: 沉醉卧烟霞    时间: 2006-6-9 21:58
::: 在 金灿 的贴子提到 :::
{ulurl}/1423362/new4510.gif
那是你们天天在分嘛,我说过诗词是一个整体。
那把茗香的全贴茶社去吧!呵呵!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6-9 22:01
::: 在 沉醉卧烟霞 的贴子提到 :::
那把茗香的全贴茶社去吧!呵呵!
女士有先,把茶社的送给茗香算了,连你烟霞君一起送来好了。这样不用我们动手多自在清闲。


作者: 龙勃江    时间: 2006-6-11 13:48
喜欢看
作者: 譬如朝露    时间: 2006-6-14 22:20
::: 在 金灿 的贴子提到 :::
女士有先,把茶社的送给茗香算了,连你烟霞君一起送来好了。这样不用我们动手多自在清闲。

{ulurl}/1423362/200471484334637.gif
金灿的提议不错,热烈欢迎烟霞和茶社回家。这多热闹呀!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