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飘香居士论三国--非英雄不读三国,非剑客不论三国 [打印本页]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5-8 21:50
标题: 飘香居士论三国--非英雄不读三国,非剑客不论三国
陈寿将诸葛亮北伐无功的原因归纳为四点:一是与诸葛亮对阵的,偏偏是“人杰”司马懿;二是寡不敌众;三是诸葛亮手下没有韩信、王子城父那样的名将;四是诸葛亮的长处在于处理政事,而不在于用兵打仗。最后,陈寿颇为遗憾地说诸葛亮北伐没有成功是“天命有归”。
  应当说,陈寿的总结与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颇为中肯的。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北伐的失败,但不能就此就说明诸葛亮没有军事才能。
{}1,什么叫人杰?他要是在这种优势实力下吃了败仗叫人杰吗?2,古今定江山者有谁不是从寡不敌众打出来的,象诸葛亮这样在弱势情况下只知道一味的傻乎乎的长途跋涉的打阵地战,而不是想办法出奇制胜的打运动战,歼灭战,只要对方有一个稍微谨慎点的主帅就肯定要吃败仗的.3,什么叫名将?名将是培养出来的,难道说蜀中那么多人口都没有一个良将吗?象诸葛亮喜欢的那种唯唯诺诺的人做个干臣还可以,真要做三军良将肯定是不行的,试问他给了那些能做良将的人发展的机会吗?就一个赵云还用到七八十岁,还做什么丞相4.他的长处既然不在打仗,那么多年霸着帅位干什么?,既不知人也不知己,最后吃了败仗把这一切归于天意,也不怕后人笑掉大牙.另外说他的长处在处理政事,我看也未竞然,除了开始数年以外,蜀国人口钱粮都没有什么增长,当时战乱年代,蜀地又是天府之国,气候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但蜀国确没有吸收多少流民,也没有开垦多少荒地,更没有激发广大苦难人民大生产的积极性,做了个木牛流马(就是独轮车)就拿出来显摆,那蜀国的巧匠们难道都是吃干饭的?.何况那也不是一个丞相该去做的事.再看他的政治思路,抛开历史的局限性不谈,多年来就知道用一个"汉室宗亲,皇室苗裔"的口号我看他还不如陈胜吴广呢,而且虽然联吴抗曹是对的,但这么多年一直在矛盾的焦点上,魏蜀矛盾比魏吴矛盾要尖锐的多,致使蜀国常期笼罩在战争的阴影下疲于奔命,根本没有得到很好的休养生息.我看这就是他政治上的一大败笔.

  一、司马懿论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他根本就舍不得不事事亲为,任何一点小事他都想牢牢把握,这个人的野心本就不小.
三、刘备与诸葛亮:真的是如鱼得水吗?
请问刘备在举国兵力被重创,自己又快要死了,儿子又这么小的时候他还能把后事托付给谁呢?这已是最无奈的选择了.
四、诸葛亮与刘禅:真的是情同父子吗?
这就不要说了,一个国家两个权力中心,我还没看过古今中外哪朝哪代的两个权力中心能情同父子的,另说诸葛亮一直忠心耿耿没有二心我也不赞同,他必竞不是傻瓜,在当时情况下,要是废了刘禅取而代之,首先就等于自己砍掉了多年呼喊的汉室宗亲的政治旗帜,而成为乱臣贼子,手下的刘备旧部,关张后人还有很多冲着这个口号来帮蜀国的人员都会和他分道扬骠,或是反目成仇,魏吴两国也会趁这个好时机来大举进犯,你觉得那时候的他就算能把握住蜀国还能不能抵挡魏吴的夹攻呢?
五、诸葛亮之北伐:真的是无益之举吗?
七出祁山,七战七败,最后再死于路上,这还不叫无益之举叫什么?无益我看都是轻的,应该叫有害之举.
六、诸葛亮之用才:真的无知人之明吗?这个问题就不用说了,用错的人比比皆是都不用提了,就看他最后选的那位号称接班人的姜维吧,我也没看见他打过一场漂亮的仗.
七、诸葛亮之用兵:真的无军事才能吗
说他无那是冤枉他了,说他高却实在是抬举了他,草船借箭,借东风都出之小说,不足信也,且看他的七出祁山,以弱伐强,置蜀道天险屏障不守,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长途跋涉.将本来对己有利的天险变成对己有害的障碍,这肯定不是明智之举,没有培养一批强干的在敌国的间谍,没有起到扰乱敌国视听的作用,孙子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最下攻城,可他就只知道傻乎乎的攻城,攻不进了,就知道送件女人衣服给敌国主帅,既不知道转战奇袭,也不知道围点打援,你说他还能有多大的军事才能,再看他留下的兵法,过于执着于阵法的演练,对弓兵骑兵的训练也很简单,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冷兵器作战时期,弓兵骑兵都是最先进的战斗单位,就算诸葛亮打通了蜀道,进逼了许昌,一下到了大平原作战,中原逐鹿也讨不到任何便宜.



作者: 飘香居士    时间: 2006-5-8 22:38
晕~怎么到这儿来了~呵呵
作者: 随云长青    时间: 2006-5-8 23:49
哼,你有资格说诸葛亮吗,如果没有诸葛亮 刘备算什么? 就算他有2个兄弟,不过张飞有勇无谋,关羽过于自负,没有诸葛亮的话 刘备恐怕已经死了很久了,那还有什么三分天下啊,你没看过曹操的解说孙子兵法吗,我操你妈 你还真不懂政治啊,非逼我骂你 你不知道什么叫出师有名吗,如果诸葛亮不用汉室宗亲,皇室苗裔这个旗号,会有人听他的吗,我都懒的和你这个白痴辩解,自己还以为说的挺有理,无知。  有兴趣加我谈论 421101182
作者: 飘香居士    时间: 2006-5-8 23:57
第一,"我操你妈"跟你这样的粗人没有谈论必要
第二,"你没看过曹操的解说孙子兵法吗"我看过<十一家注孙子>也包括了曹操的
第三,"如果诸葛亮不用汉室宗亲,皇室苗裔这个旗号,会有人听他的吗,我都懒的和你这个白痴辩解,"不知道谁是白痴,请问就这一个口号行吗?就这一个口号行的话他也不用卒于五丈原了
第四,"如果没有诸葛亮 刘备算什么? 没有诸葛亮的话 刘备恐怕已经死了很久了,那还有什么三分天下啊,"全是依照小说,没有一点根据.
第五,你真的是个白痴~呵呵
作者: 仙客来林    时间: 2006-5-9 04:13
这篇转贴解了我心中的不少疑团。我平时就在想:为什么诸葛亮足智多谋而最终失败了呢?
     经我个人琢磨认为 : 是他没有培养大批可用之才 不重视教育的结果吗,  现在的话就是科教兴国了。  一个国家的强盛和一个家庭的富裕道理基本一样  需要一代又一代努力,就是可持续性发展了。是不是呀?人才是第一重要,客观条件的不足和环境的恶略以及战略和战术上的不足都是可以用人才来弥补呀。个人观点了。
     呵呵  飘香兄可以做军事专家了啊  佩服的很呀
作者: 飘香居士    时间: 2006-5-9 13:03
军事专家是万万不敢的,只不过看见时阗兄转贴了一篇文章,那篇文章一看就是文人在论诸葛亮,不是很客观,就随便发了两声感叹,没想到被版主贴上来了,见笑了哈.
作者: 时憩    时间: 2006-5-9 20:19
哈哈~~!金灿很聪明嘛!咱们不妨就来个 ---茗香小筑"煮茶论三国"吧?

文人论诸葛亮不假;不过我对自己所转文章里的许多观点还是认同的!请记得该文小题!
一、司马懿论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二、长星坠落前营:孔明之死有何传说?
三、刘备与诸葛亮:真的是如鱼得水吗?
四、诸葛亮与刘禅:真的是情同父子吗?
五、诸葛亮之北伐:真的是无益之举吗?
六、诸葛亮之用才:真的无知人之明吗?
七、诸葛亮之用兵:真的无军事才能吗?

 一,引文: 诸葛亮听了杨颗的劝告,虽也认为言之有理,但还是事必躬亲。他认为,刘备死前,将国事托付于他,他只有兢兢业业,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能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其病,完全是忧劳所致。十余年来,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太过自信,对谁都不放心,夙兴夜寐,事必躬亲,终于积劳成疾。
(此处本人有疑问:他究竟"忧"什么?又为何而"劳"?)
 二,引文: 应该说,《资治通鉴》(主要引自《三国志》)的记载还算比较客观:“是月,亮卒于军中。长史杨仪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
(如非孔明事先安排,则姜维智慧也不低!)
 三.引文: 刘备临终托孤,可算是至诚之语,以此说刘备不信任诸葛亮,未免有些强辞夺理。如果刘备真的不信任诸葛亮,又何必向诸葛亮托孤?...所以说,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美满和谐。
(无语ING!!!)
作者: 飘香居士    时间: 2006-5-9 20:40
哎~这就有个论的味道了~呵呵
引:诸葛亮听了杨颗的劝告,虽也认为言之有理,但还是事必躬亲。他认为,刘备死前,将国事托付于他,他只有兢兢业业,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能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其病,完全是忧劳所致。
是不是有另一种解释,知身体不好了,想更快的问鼎中原,图谋霸业,北魏不除安敢废禅~呵呵
引:百姓奔告司马懿,懿追之,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懿者,懿敛军退,不敢逼。于是仪结阵而去,入谷然后发丧。
司马并不想冒此风险,此战已捷,当可复命,另若无蜀军的频频来犯,司马安能久掌兵权,若不是司马一家久掌兵权,树立了崇高的威信,也就没有后面的西晋了.
引:所以说,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美满和谐。
赞同
作者: 时憩    时间: 2006-5-9 21:06
 三,引文:在此“千古一表”中,诸葛亮除了表达对刘备的感激之情和耿耿忠心外,其余内容都是教育刘禅的。...诸葛亮去世二十九年后,刘禅才同意在离成都千里之遥的沔阳(今陕西省勉县)为诸葛亮立庙。
  刘禅与诸葛亮之间的矛盾之所以没有公开化,一方面刘禅需要诸葛亮为之支撑大局,一方面因诸葛亮大权在握,刘禅畏惧有加,...
  其实刘禅并不傻,只是他长期在诸葛亮面前装傻,习惯了。
(这些应该没人会有疑问吧?)

 四,引文:对于弱小的蜀汉来说,最令诸葛亮担忧的是国人被一时的和平假象所迷惑,沉湎于苟安环境中而不思振作。苟安的结果,自然是兵不习战阵,民不识干戈,到头来,一旦敌军临境,也就只有纳款投降的份了。
(就如同目前的中国军事状况!)

 五,引文:诸葛亮深受儒学影响,喜欢“宁静致远”,欣赏的是谦虚谨慎、按部就班、任劳任怨、温柔敦厚之人。魏延动不动就发牢骚、常恨诸葛亮不能用尽其才,诸葛亮肯定有所耳闻,当然不喜欢他了。
(华容道!还有谁会相信什么"天命"之说吗?如果换成孙武指挥,又将如何?)
作者: 飘香居士    时间: 2006-5-9 21:13
三:赞同
四:引(就如同目前的中国军事状况!)我也深忧之
五:天命之说一向飘渺,且不说他是否用魏延,就说他领导下的蜀国出不了一个大将之才,就足以说明他的用人眼光短浅,蜀国的人事升迁不成体系.
作者: 时憩    时间: 2006-5-9 21:16
后两点~~等待有识者来论论吧!

另外,特别欢迎-- 随云长青,继续来争论!但恳请勿燥,以理服人!多注意将心比心嘛!
作者: 时憩    时间: 2006-5-9 21:25
::: 在 飘香居士 的贴子提到 :::
三:赞同
四:引(就如同目前的中国军事状况!)我也深忧之
五:天命之说一向飘渺,且不说他是否用魏延,就说他领导下的蜀国出不了一个大将之才,就足以说明他的用人眼...
政治上的"人治",仅能维持初期的一个短时期!日久天长必显其~落后性!!!这也是后来的"科举"能得以保持以至走向极端的原因!仅仅因为它是个有效的制度!
作者: 飘香居士    时间: 2006-5-9 21:38
::: 在 时憩 的贴子提到 :::

政治上的"人治",仅能维持初期的一个短时期!日久天长必显其~落后性!!!这也是后来的"科举"能得...
是的~所以我才说蜀国人事升迁不成体系,其实早在科举之前也有一些早期的人事升迁体系,不过看诸葛领导下的蜀国在这个方面非常孱弱
作者: 飘香居士    时间: 2006-5-9 21:48
何况自古就有三军责帅之说,长途跋涉连吃败仗,疲军扰民,安可说是有益之举,自古士人皆以孔明自诩,肯定对他比较偏爱,再加上他所辅佐的是皇室正统,又成了统治阶级宣传的对象,如果换个人怕是早骂声一片了~呵呵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5-9 22:05
哈哈~~!金灿很聪明嘛!咱们不妨就来个 ---茗香小筑"煮茶论三国"吧?

                             ----时憩

   三国要论,但《红楼梦》中国的国粹精品都可以论。时兄发一个主题让论坛的各才

子来品茗论史论剑也是一道风景!
作者: 魔夜    时间: 2006-5-9 22:13
飘香兄可以做军事专家了啊  佩服的很呀
---- 仙客来林
再夸两句他会笑得答~~~看他那个傻样!!!!哈哈哈哈~~~~~~
作者: 药玉    时间: 2006-5-9 22:23
没有细读过三国,没有研习过兵法,但是总觉得诸葛亮用人有问题,华容道用关羽,街亭用马谡。。。。。。换个人天下岂是三分。
作者: 时憩    时间: 2006-5-9 22:35
呵呵~~药玉也对这个赶兴趣了?多些思考确实于人有益!

多读,多想,多写!都是过去作家们的不二法门!

金灿还想评<红楼>啊?可真令我吃惊哦!不过那都得等网友们大家的兴趣来了才好吧????
作者: 飘香居士    时间: 2006-5-9 22:36
::: 在 魔夜 的贴子提到 :::
飘香兄可以做军事专家了啊  佩服的很呀
---- 仙客来林
再夸两句他会笑得答~~~看他那个傻样!!!!哈哈哈哈~~~~~~
那就请聪明人说说道理,洗耳恭听呢
作者: 寻幽访胜    时间: 2006-5-9 23:10
飘香兄文彩武略,甚是佩服!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5-10 08:48
金灿还想评<红楼>啊?可真令我吃惊哦!不过那都得等网友们大家的兴趣来了才好吧????
---- 时憩
这不是我的想法,是瘦月兄的想法。我对《红楼梦》兴趣不大,尤其不喜欢黛玉那性格。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5-10 11:05
海之音君没经你的同意将你的一副字贴在了飘香居士的文章中,因为书既是剑!原谅下不为例!
作者: 时憩    时间: 2006-5-11 19:26
这里,我还真想再议论下华容道~~~
按现在的眼光看,赤壁大战的规模也不小!诸葛亮与周愉合谋设计的战役计划,历史证明了是非常成功的!大家应该还记得,"借"来东风后,周愉决定杀诸葛亮,这段可以另议论!
主要是诸葛亮回到刘备指挥部,立即分派兵马,对于作战,地形是指挥员必备的基本功,这不需多说;魏军遭吴军强烈进攻,有可能的退却道路,诸葛亮都极为准确地预见到了!分段围堵截击的作战方案,也是符合刘备兵力特点的!但作为围歼曹操最后一关的--华容道!只派了关羽和他带的五百刀斧手?这也未免太儿戏了!
即使曹兵都成疲累溃兵,即使魏军勇将死伤殆尽,就算地形险要,就算兵力太少,但决没有任何人会不想在这里完美结束整个战役!随便一个小兵看到战役计划图,都能想到曹操本人一定会逃到这里!
问题出来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看过三国!却从来没人在这里画上一个问号???抓住曹操!不管是杀掉还是用于和魏国交换条件,都有着莫大好处!诸葛亮为什么就没想到这些?虽然他是第一次指挥大战!也不说混战中会出现突变情况,但总指挥部里留下一人坐镇,怎么也该足够了!对于最后一个也是最关键一个的阻击地,如此轻视?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
当各将领散去后,诸葛亮与刘备在中军帐里想些什么?期待有识者续之-----
作者: 飘香居士    时间: 2006-5-11 21:17
出自小说,关羽是否放曹属于小说情节,活捉敌方主帅可能性不大,加上偶然情况太多,不能预先测定.然就从小说角度观之有一种解释:诸葛亮华容道用关羽是故意为之,因为曹操若死北方大乱,孙权可趁势北上.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必竞没有发生,后续可能出现的变故又太多不敢妄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操若被捉或死亡,北方必乱,将有一段权力斗争的戏上演,但接手者能否抵挡孙权北上尚不可知,从东吴的角度看赤壁之战虽然获胜也伤了一些元气,想迅速北上打大平原战恐怕也不一定能稳操胜卷,东吴虽兵精将广但陆战非其长处,从内线转到外线又存在后勤保障等问题,而北边诸将当此生死存亡之时大多数会众志成城,如若曹操接班人具备一定的威望又善于巩固军心,那么此战胜败尚不能得知.
作者: 飘香居士    时间: 2006-5-14 03:17
我出一论,讨论红军四渡赤水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几点?盼有识之士讨论之。
作者: 海之音    时间: 2006-5-18 00:16
::: 在 金灿 的贴子提到 :::
海之音君没经你的同意将你的一副字贴在了飘香居士的文章中,因为书既是剑!原谅下不为例!
哪里话,既然贴出来就希望朋友们品评。
http://www.shufa.com/cp_view.asp?id=3593

斩云剑
作者: 海之音    时间: 2006-5-18 00:22
http://www.shufa.com/cp_view.asp?id=3567

舞清风
作者: 时憩    时间: 2006-5-18 04:19
海兄!!真高兴你能再回来相聚!不知你喜欢什么歌曲?不然就发个欢迎帖了!!难得有缘相交,可贵情真神往啊!!!
作者: 海之音    时间: 2006-5-18 09:43
::: 在 时憩 的贴子提到 :::
海兄!!真高兴你能再回来相聚!不知你喜欢什么歌曲?不然就发个欢迎帖了!!难得有缘相交,可贵情真神...
谢谢时兄,我还是不能经常上网,切不可发欢迎贴,会让诗友失望的。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5-19 11:22
哇!海兄来过了。谢谢你手握斩云剑潇洒舞清风。
作者: 1468109    时间: 2006-9-30 00:20
飘香兄真厉害啊,彻底颠覆了诸葛亮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了~~~~
作者: 吴心登    时间: 2006-10-14 23:03
三、刘备与诸葛亮:真的是如鱼得水吗?
诸葛亮之与刘备:未必如鱼得水。在下以小人之心度之,刘备初入蜀时,作为总参谋长的诸葛亮给刘备身边带了两员将-黄忠和魏延,而自己入西川却带上了张飞和赵云。前后对比一下,前两人只能算做刘备集团的二流人物,武力智力都不能与后者相比,直接导致刘备落败,庞统(与刘备换马)做了刘备的替死鬼。此时诸葛亮是否是有私心?想让刘备死于途中而取而代之?以诸葛亮的深谋远虑,未必想不到入蜀前途危险,并非坦途,一旦刘备入主西川,诸葛亮再入时大可不必草木皆兵,又为何把张、赵留在荆州无事呢?
作者: 吴心登    时间: 2006-10-14 23:57
再胡侃一下华容道,此事可能是罗贯中的杜撰,假定确有其事,我以为还是放过曹操是上策。首先,如果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罪名杀了,北方曹操的势力还在,其部属子侄必以刘备为死敌,倾国来攻,此时荆州的局势还未稳定,刘备的一万水军,两万步军,无法抵挡曹军,被消灭掉,而赤壁之战中并没有得到太多好处的孙权集团未必肯出力相帮,很可能坐山观虎斗,乘机挥师中原,成为最终的受益者。如果不杀,曹操又成了烫手的山芋,以拯救汉室为政治口号的刘备集团对这个“国贼”又该怎样处置?囚之,刚刚饱受曹操涂炭的荆州人民会对刘备不满,在政治上会失去民心,江东又会要求刘备“杀此国贼,以谢天下”倘若再杀曹操,又会成为众矢之的,刘备尚无势力逐鹿中原,很可能被消灭。坚持不杀,又与江东结怨,既要防备孙权来攻,又要担心曹操集团来营救,腹背受敌,更不好过。如果把曹操送到孙权那里,移祸江东,孙权可能回绝不要,也可能把曹丞相恭送回北方,做个顺水人情,曹操即使不感激,也必不能再攻孙权,而非找刘备报仇不可,如此说来,还是让关羽送这个人情比较好吧。~~~~:xixi
作者: 金灿    时间: 2006-10-20 10:06
::: 在 吴心登 的贴子提到 :::
再胡侃一下华容道。
欢迎吴心登来茗香,奉一杯名茶!吴兄可是一个三国迷吧,侃得地道!
作者: spyann    时间: 2006-10-20 13:42
哈哈,两家说三国,

有夸有贬,新颖独特,,飘香兄说的很有道理,~~但不完全赞同
作者: 吴心登    时间: 2006-10-23 14:27
::: 在 金灿 的贴子提到 :::
欢迎吴心登来茗香,奉一杯名茶!
多谢金兄!不过煎茗品书虽雅,却似不及"一壶浊酒相逢,醉里挑灯看剑",眼花耳热后笑谈三国,意气直追古人。遥想曹公煮酒论英雄之时,何等洒脱!
作者: 阿昕    时间: 2006-12-28 16:49
恩,不错!!!!!!!
作者: 秋雨寒    时间: 2007-1-2 20:08
三国之事已过千年,不敢妄下评论,然对朋友之言,亦有不少赞同之处。
如果说亮乃常败将军,虽有过之,然称之常胜将军,不说也可知。
忠心也罢,面忠也好,故去千年之人物,谁人得知。岳飞为忠臣,当是时也曾镇压百姓,死者怕非一人两人,韩世忠为忠臣,然当是时心亦贪之。事之功过,莫之说功大于过吧,乱世之时何为恶,何为好?
姜维真无才乎?不敢苟同吧,有冒犯之处,请见谅
作者: 飘香居士    时间: 2007-1-18 05:36
一看秋雨兄就说到了点上,我那时之论只不过是给大家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并不是说诸葛亮就一定是奸的,我上面也说了:说他无军事才能是冤枉了他,说他高是抬举了他.
兄提出的姜维无才乎,说到了点子上.我明白兄的意思.很多事情也不是由他决定的,但我未从任何文献上看过他有哪场战役指挥的亮点,所以我也就是说没看过他打过什么漂亮仗.
另诸葛亮为何一定要立姜维做他的军队接班人.我有点想起"两个凡是了"~呵呵
所以话说回头,诸葛亮私心太重,在某些方面没有慈悲之心和容人之量.关键时刻不能顾全大局.终不成气候.
作者: 才尽更断笔    时间: 2007-1-18 09:51
飘,向你推荐“萧萧”,这小伙子论三国有点门道。呵呵,一如知道的!
作者: 1468109    时间: 2007-1-19 00:46
呵,是的,笔兄说得是。我这几天看了周思源写的品赏三国人物,越发同意飘兄帖里的一些观点,大多数人都是只看《三国演义》,没看《三国志》,所以就会有很多误解,这也是没法子的事,呵~~~
作者: yu2238538    时间: 2007-1-20 14:25
拜读.
作者: 花落红尘    时间: 2007-2-3 11:22
真是候教了~
最近在看《神鬼八阵图》看完了
呵呵  历史 是需要人去歪曲的
变到自己最理想的才妙
说实话  我到是喜欢孔明的 贤妻
作者: 竹海听涛    时间: 2007-2-16 16:53
古人云:老不看三国,少不看西游!今日一见此番点评,更觉此言差矣!高论,拜读了!
作者: 深度迷失    时间: 2008-7-27 02:23
::: 在 时憩 的贴子提到 :::
这里,我还真想再议论下华容道~~~
按现在的眼光看,赤大战的规模也不小!与周愉合谋设计的战役计划,历史证明了是非常成功的!大...
...。。。。。

历史上诸葛亮对赤壁之战参与并不多,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来学习,其时初出并无实战经验是纸上谈兵。主要是孙,周,刘等人之力。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关羽,那只是小说为了表现关羽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加上去的,并非史实。更谈不上故意放走曹操了。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小说写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小说又写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郃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三国演义》的上述描写,并非全是凭空之笔。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关羽;曹操在途中确曾大笑,但不是三次,而是一次;曹操笑的也不是诸葛亮与周瑜智谋不足,而是笑刘备虽有计谋却迟缓;曹操笑后确也出现了敌情,但已无惊无险。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加之那天又刮大风,行走更加艰难。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诸将本已狼狈不堪,见曹操大笑,十分不解,问曹操为何发笑。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

其实,当时曹操虽然战败,但面临的形势并不十分严峻。因为在赤壁交锋之前,是曹操强大,孙刘弱小,孙权和刘备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挫败曹操的强大攻势,使曹操不得渡过长江,以保全自己的势力范围,或保证自己不被曹操消灭掉,在胜负未卜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也无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败退的路线上去设伏。所以,曹操在败退的路上,虽后有追兵,却前无伏军。可是,在通向华容的道路上,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只把真正的华容道带给大家看看并不要争议什么。见谅~!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