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标题: 人文主义的觉醒 [打印本页]

作者: 虚竺    时间: 2003-3-23 15:14
标题: 人文主义的觉醒
内容摘要:本文立足于“哥特式”教堂的内在精神,认为“哥特式”建筑反映了中世纪后期建筑思想中的个人主义的美学态度。这种个人主义的美学态度蕴藏在“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征及设计上,从而凝固成一曲个人精神觉醒的音乐。本文首先将从“哥特式”教堂产生的用途——市政化倾向作用表现中世纪晚期个人主义觉醒的世俗精神;其次,将从“哥特式”教堂的创作思想——自由想象的风格阐述“哥特式”教堂个人主义精神的觉醒;最后,本文将就“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创作对象——现实主义的对象表达个人主义觉醒的美学态度。完成对建筑背后整体性文化意识的构筑。

关键词:个人主义的觉醒    个人主义的美学态度   “哥特式”教堂    市政化倾向   自由想象的风格    现实主义的创作对象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是凝固的历史。建筑史决不仅仅是一部“石头史”,更是一部充满人性思想曲折发展斗争的宗谱。它与文学、绘画一样,充满了生存、激情、发展的祈求。鉴于个人喜好,本文将就12—14世纪的代表建筑——“哥特式”建筑背后隐藏着的历史——个人主义精神的觉醒做一个粗浅的讨论。
“哥特式”风格:个人主义精神的显露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表征形式,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形体,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尺度、意志和情感建构起来空间。作为人类精神的创作建筑创作,将整体性文化意识深深地隐藏于它背后的“土壤”中。
“哥特式”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给以法国为“首领”的北方风格起的外号,它本身不仅没有善意,而且充满了鄙视。英国作家荷拉斯·沃尔泼尔(Horace  walpole,1717--1797)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哥特式”。[1]实际上“哥特式”风格体现的是中世纪北方艺术风格思想上的激荡和作品的粗犷。阿尔卑斯山伟大的山民们感觉敏锐的手被风霜冷淬,明亮的双眼被沼泽的迷雾弄的模糊不清,甚至被冰雹打得失明,但当他们为了自己的欢乐而劳动时,他们的前肢和跳动的心脏都是坚定的,他们的劳动体现了个人独特的人性价值。这就是“哥特式”风格真正崇高的象征意义——个人主义精神的显露。而把这种崇高的象征意义表达的最为淋漓尽致的艺术形式便是——“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产生的深刻社会背景
在西方社会,宗教思想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无与伦比的地位。从古希腊对神的崇拜到古罗马基督精神的出现,宗教思想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然而中世纪早期随着罗马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的瓦解,人们的宗教态度和思想方式随之产生了混乱,其结果是悲观主义和来世的思想占据了人们的意识。10世纪以后,随着寺院教育的进步、比较稳定的政府的出现,以及经济的稳定性增长,特别是近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宗教的来世观点开始渐渐减少并逐步让位于比较乐观的情绪,最终发展成为关心世俗事务的个人主义精神。到了13世纪,市民阶级的意识、理想、道德、利益等各方面的个人主义精神已不再被认为是彻底罪恶的,并且被认为是永生的准备。这种个人主义的精神,成为了中世纪晚期人们生活的行为标准。随着财富、文化、世俗兴趣的进一步增长和由于城市新近取得的自由和繁荣而感到的骄傲——人们都希望有一种能更加凸显个人精神的艺术风格来表达新时代的思想并取代宗教思想统治的罗马风格。在此基础上体现阿尔卑斯山民激荡粗犷的个人精神的“哥特式”艺术风格被广泛地运用于中世纪晚期的建筑上。
作为纯粹平民化象征的“哥特式”建筑并不象那些罗马风格的寺院,位于渺无人迹的悬崖峭壁上的,而是日益面向广大的市政建筑和民用住宅。这些建筑除了教堂,还包括城堡、市镇厅、行会所、纪念碑(亭)、甚至新出现的小资产阶级住宅。其中杰出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院[2](Notre Dame,1163--1235)、威尼斯的总督府[3](PalazzoDucale,1309—1424)、法国鲁昂法院[4](Palas de Justice,Rouen,1493—1508)、比利时的布鲁日市政厅[5](Hotel de ville,Bruges,十四世纪)等等。
        威尼斯总督府
兰斯主教堂

虽然“哥特式”建筑有许多,但保持的最长久也最能充分体现哥特式风格的建筑依然是大城市和市镇里的大教堂或主教的教堂。下面,本文将以教堂为例分析哥特式建筑的个人主义美学态度。

一、市政化的倾向:世俗精神的体现
“哥特式”教堂不仅仅被用于行使宗教用途,还被广泛地运用于非宗教性的公共用途,它积聚了市镇全体居民的热情和财富。作为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活中心,它们常有一所学校,一个图书馆,有时还用作市政厅。比如法国的亚眠大教堂[6](Amiens, Cathedral, 1220—1269)、巴黎圣母院(Notre  Dame,1163—1235)、夏特尔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7](Cologne, Church  of  the Apostles,12世纪)等等。
汤普逊详细描绘到“一所中世纪的大教堂,是一个城市的市民自豪的对象,也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社会企业,在这里所有的社会各阶级以及各种地位的人们都是感兴趣的,无论在精神上,或在捐助它的修造费用上。至于较小规模的建筑物,又是一所大家都有一份共同利益的建筑物,它用于许多世俗目的方面。在战争时期,村民——他们自己、他们的牲畜及他们的眷属——到那里避难。在和平时期它是社会的和贸易的中心。在私战的黑暗而血腥的日子里,在一个安定的封建政府确立之前,旅行商人和流动小贩设立他们的货摊于教堂的门廊之内;他们有时并成列他们的货物于墓地内的平面坟墓上,后来,当局势变得平静的时候,市场散布在教堂面前的广场上,甚至在贸易和商业的经营已变得很安全,而不需要教会保护之后,市场十字标还保存了早期状况的追忆。有时,当地的度量衡刻在教堂的墙壁上,使众所周知,像在费赖堡大教堂墙上那样,在那里人们今天还可以看到所规定的丈尺和面包的大小。”[8]
   巴黎圣母院侧景
“哥特式”教堂的市政化倾向使得一种能体现市镇精神的个人主义与之交叉混合,和它一起共生死、共存亡。雉堞起伏的钟楼对着生产的自治市镇而立,大教堂与自治市镇同生、同长;当自治市镇步入壮年期时,大教堂盖满了雕塑和彩绘玻璃;当自治市镇衰落、消亡时,大教堂也气息奄奄,停止了生长。诺荣,兰斯,琅城,博韦,哪里有大市镇,哪里就有大教堂;市镇越是稳固,越是装备精良,自治精神就越是活跃,那里的大教堂也就越宽敞,越大胆。“哥特式”建筑已经成为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了市民的生命中。它已经不像罗马艺术那样在争夺表现空间中显示自己从基督教思想内部的诞生,而是在教堂自身性质的变化中表现出了新兴的市民阶层对对真实生活的需要和社会理想,即以商业为主导的新的生产关系中个人利益的突出强调,完成了个人主义的美学艺术的表现,成为了市民和城市的艺术。 巴黎圣母院远景

二、自由想象的风格主义:个人创作思想的体现
中世纪,基督教在装饰体系上,废除了希腊人和尼尼微人奴隶性的装饰制度,而承认每个人独立的劳动价值,基督教徒们被告之:做你们能做的,坦白承认你们不能做的。不要因为惧怕失败而使努力受到挫折,更不要因为惧怕羞耻而不承认过失。[10]这种坦诚精神与其他方面的深切的宗教情感,使得人们的自由创作思想得到了活跃。加之市镇自治的实现,于是建造教堂的具体权力便牧师的手里转到了工匠的手中,各种直刺青天的哥特式教堂从结实的大地上生长了出来。
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秀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这些是哥特式建筑给我们最初的印象。但给人们最深刻最具冲击力的印象是“哥特式”教堂上无限延伸的塔尖,夸张的上升趋势,使教堂仿佛要摆脱地球的引力与苍穹相接。许多哥特式教堂的钟塔都超过了百米,兰斯主教堂不计尖顶也高达一百零一米。[11]以尖塔著名的德国科隆大教堂,从塔尖、窗到每一个小装饰,都尽情地表现了向上的动势,在四周无数纵向装饰件的烘托下,那高达一百五十七米的双塔象炮弹一样冲上云霄。[12]那庄严洪亮的钟声从钟塔上发出,毫无遮挡地飘向远方,触动了每个人的心灵,这便是哥特式建筑大师们对艺术创造的无限自信和想象。        科隆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是充满紊乱的幻想和变化的。它敢于冲破每种原则的束缚,并且能够一直保持永恒的新奇。尖拱顶是从圆形拱顶变化而来的大胆创新,而它本身也含有千变万化的余地,尖拱的比例变化无穷,而圆顶总是千篇一律。群体立柱不仅仅是从单个立柱中,大胆变化而来,在他们的排列组合中,也产生了比例、均衡、对称等无数效果。花窗格的被采用不只是为了处理窗子的光线而形成的令人惊奇的改进,也为了允许窗棂自身的交织构成中的无穷变化。哥特式建筑师们从不准许外表的对称和始终如一的形式干扰他们作品的真正功能和真正价值。“假如他们需要一个窗子,他们就开一个窗子,需要一个房间,他们就增加一间,需要一垛扶墙,他们就盖一垛,完全不顾忌有关建筑外表的任何固定的冲同惯例,他们知道这种对原来的计划的大胆改变反而会增加对称的情趣,而并没有破坏它们。在哥特式的繁荣时期,为了使人感到惊奇,宁愿在一个不必要的地方多开一个无用的窗户,也不愿意冒犯损害对称原则去开一个有用的窗户。”[13]每位工作多 年的建筑师在进行庞大的工程时,都喜欢以自己的方式,在他的建筑上加些附
庸物,完全不顾忌他的前辈所采用的风格。例如为了微不足道的一致性在大教堂前面两边盖起两座塔,其中一座几乎与另一座不同,而每座塔顶的风格一定与塔底的风格又不一样。有时候这种变化是在其外表的一个部位,而有时又在另一个部位,有时变化在柱头上,或是卷叶饰浮雕上,在壁龛上或是在窗格上,或者在所有的地方同时都有变化。这些明显的变化贯穿体现在每个哥特式建筑的设计中,使之成为观赏者所探究的一个无止境的领域,同时也体现了建筑艺术大师们个人创作无限的自由想象风格和他们的个人魅力。

              夏尔特而主教堂

三、现实主义的创作对象:现实生活的对象化
如果说“哥特式”教堂的市政化倾向和建筑艺术大师们的个性化创作,还不够表达中世纪后期个人主义精神觉醒,那么在“哥特式”建筑内部的绘画和雕塑的创作对象上,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个人主义精神的觉醒。
中世纪晚期,随着个人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开始将关注的目光由宗教信仰转移到了现实生活。风景、动植物相继被选入艺术表现中,13世纪法国学者樊尚说道:“这个世界上甚至最微小的美都是如此巨大啊。面对着这个世界的一切景物,当我看到它的创造物的宏大美丽时,我有一种精神甜蜜的感情。”[14]在意大利画家皮萨尼罗的作品《圣·奥斯塔斯在雄鹿角上见到的基督幻象》[15]中野鸭、鹭鸶、野兔、狗、马等动物无一没有进入画布,它们姿态万千,或安详、或奔跑、或飞翔,都是以极端逼真的笔法加以描画的。而在11世纪,人们的目光是不被允许离开基督的,意大利的僧侣彼的·达米安(Peter Damian,1007—1072)曾说过:“这个世界充满了罪恶,任何神圣的思想甚至去想一想它都会被它污染。”[16]由此可见,个人主义在中世纪后期的“哥特式”建筑时期已经开始觉醒。
随着国际现实主义风格的发展,教堂绘画更多地转向现实生活和事件,描绘真实人物肖像和生活场景的画渐渐多了起来,甚至蔓延到了描绘教会历史事件的作品中。在乔托的《基督诞生》[17](1303—1305)中基督被描绘成一个普通的婴儿,全无“圣”迹,他躺在摇篮里,圣母和其他一些妇女在旁边照顾着,这完全是一种对助产士和产妇分娩这一现实生活过程本身的形象再现。
同时,雕像的写实风格在“哥特式”教堂中也屡见不鲜。亚眠大教堂、马德堡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等教堂中随处都可以见到这种雕塑。
巴黎圣母院内景雕塑

在“哥特式”建筑中,雕塑作品是否属于建筑,在形式上已不在象在罗马建筑中那样重要,雕塑成为了独立的形象。这是中世纪后期人们思想上的一种解放,在马德堡大教堂里,有一排取名为《愚蠢的少女》[18]的少女群像,本是作为支撑墙壁的支柱来设计的,但她们全然不受墙壁或立柱功能的制约,个个生气勃发,随意大笑,姿态多变。作品使得整个教堂的宗教肃穆之情被冲淡了,体现出了一种对人的重视。
这种对人自身的重视在中世纪后期继续发展并最终突破了中世纪的束缚,发展成为极端关注自身的资本主义,成为了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的首发旗帜,拉开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序幕。

归结而论,本文分别从世俗精神、创作思想和创作对象三方面分析了“哥特式”建筑的特征、风格和设计,特别是“哥特式”教堂建筑所体现的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端期)的个人主义的美学态度。证明了蕴藏在建筑背后的整体性文化意识。


注释:
[1]塞维尔:《西方艺术史》,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三五四页。
[2]史建:《大地之灵》,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五十八页。
[3] 史建:《大地之灵》,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一零零页。
[4]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插图8-19。
[5] 陈志华:《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以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版,插图8-20。
[6] 史建:《大地之灵》,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五十九页。
[7] 史建:《大地之灵》,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六十页。
[8]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二九三页。
[9] 塞维尔:《西方艺术史》,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书中插图12-16。
[10]罗斯金:《威尼斯之石》,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八十页。
[11] [12]史建:《大地之灵》,山东画报出版社,1998年版,六十二页。
[13] 罗斯金:《威尼斯之石》,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八十一页。
[14]配维斯奈尔:《欧洲建筑概览》,上海古籍出版社,1954年版,五十八页。
[15] 塞维尔:《西方艺术史》,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书中插图12-18。
[16] ]配维斯奈尔:《欧洲建筑概览》,上海古籍出版社,1954年版,五十八页。
[17] 塞维尔:《西方艺术史》,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书中插图12-39。
[18]麦克尔·列维《西方艺术史》,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书中插图195。
作者: 文人独乐作文痴    时间: 2007-5-1 09:42
要说人文主义,到不如说文艺复兴来的痛快!




欢迎光临 诗词 (http://www.shici.xn--fiqs8s/) Powered by Discuz! X3.2